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月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银行业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的总体原则、主要目标、过渡期安排和工作要求。《指导意见》出台后的第二天金融股板块便大跌近  相似文献   

2.
蔡正旺 《财政监督》2011,(30):52-54
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还在努力实施《巴塞尔协议Ⅱ》。危机过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建立了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借鉴《巴塞尔协议Ⅲ》,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2011年2月,银监会推出四大监管工具;5月3日,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全面评估现行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放松所引发的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使各国逐渐认识到寻找适合本国金融发展的资本监管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银监会结合最新的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区别划分、区别监管”新的监管政策.本文首先针对新政策出台后系统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和银行经营绩效的变动情况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银行综合绩效指标做回归分析,得到彼此的关联性.最后就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资本充足率监管如何更好的协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宝 《南方金融》2006,(2):44-46
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本困境的基础上,着重从制度层面探讨了转型期导致资本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从逻辑推理及国际经验的不同角度论证了进行资本监管的必要性。最后,文章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困境的现状,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有效资本监管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国内银行监管规则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重大修改,也标志着国内银行业将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施巴塞尔III。新规则在风险权重体系、最低资本要求、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压力,部分银行必须通过外源融资才能达到要求。四级分类监管体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要求。国内个别银行可能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短期将承受较大的压力,如何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也成为监管机构面临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所拥有的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屏障。尽管银行所面对风险和资本的内涵在发生着变化,且其对银行经营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对于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新监管原则势在必行的背景下,深刻理解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和资本的内涵并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新形势,对于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银行业的监管一直是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监管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以及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种形势下,资本监管已经成为各国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本文首先介绍了巴塞尔协议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的演进,然后是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监管发展现状总结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巴塞尔协议Ⅲ,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针对中国商业银行存在资本结构不尽合理、资产规模扩张过快导致资本补充压力大、盈利模式影响资本充足率稳定、资本管理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量,弱化信贷冲动、改变盈利模式、提高资产质量,积极推进实施科学合理的资本管理体系等对策,以期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满足资本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相似文献   

9.
10.
张彤辉 《时代金融》2014,(5X):77-77
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Ⅲ对商业银行的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巴塞尔协议Ⅲ,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针对中国商业银行存在资本结构不尽合理、资产规模扩张过快导致资本补充压力大、盈利模式影响资本充足率稳定、资本管理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改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量,弱化信贷冲动、改变盈利模式、提高资产质量,积极推进实施科学合理的资本管理体系等对策,以期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在新的形势下满足资本监管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  相似文献   

11.
周慕冰 《金融研究》2015,421(7):13-2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如何推动银行业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新常态,对监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银行监管工作,关键是要处理好十个关系:关于监管工作的目标,要坚持防范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相结合;关于监管工作的定位,要将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相结合;关于监管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要坚持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加强监管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注重监管的科学性与提高监管的艺术性相结合;关于监管的方式方法和具体要求,要注重原则导向与规则导向相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国际标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监管规制与监管实践相结合。只有正确处理好上述十个关系,才能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更好发挥金融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银行发展为因变量,银行监管系列措施为自变量,影响银行发展的其他重要因素为控制变量,构建了银行发展与银行监管的关系模型,利用数十个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发展与银行监管的关系.结果表明:银行业外部治理和监管部门独立性均能够显著促进银行发展;资本监管和官方监管对银行发展的作用不明显,银行业务活动的过高限制不利于银行长...  相似文献   

13.
在推动银行有效监管的同时,中国坚持实施渐进有序的开放战略,认真履行入世承诺,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措施,引导外资银行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推动中外资银行业务合作与股权合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袁齐 《吉林金融研究》2013,(5):14-16,34
影子银行系统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系统的广泛关注。当前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的认识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监测或监管。本文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不同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有其独有的环境和特点,提出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应当采取规范引导为主和分类化监管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代表的监管新政是银监会依法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台势必会对中国银行业的管理和运营造成一系列的影响。本期银行家月度论坛请来多位业内专家共同探讨银行业如何理解和回应监管新政。  相似文献   

16.
刘振宇 《新金融》2009,(4):60-63
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签订《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BS)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2006年至2008年趋同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频率明显加快。随着国际间会计准则的趋同性和一致性趋势进一步明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断调整,尤其是与银行业密切相关的金融工具等准则的调整,对我国银行业及银行监管都发生了重大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许多人认为其在市场动荡中使资产价值过于低估而放大了危机。而更多的监管机构、专业组织与市场参与者则表示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态度。本文重点对IAS39的修订,特别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情况进行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权益项目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等方面,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比较,存在较多差异,将对其经营和利润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再次提出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深刻认识经济减速换挡、结构调整优化、新旧动能转换三个经济金融新常态的特征,把握银行业从表内到表外、线下到线上、持有资产到管理资产的三个发展新趋势,掌握应用好监管科技新工具,有效应对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回归风险为本、合规为纲的监管理念,肩负起监管新使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关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虽然各国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监管理念和监管界定,但是,金融监管理念变化的轨迹是清晰和相似的,即从最初单纯立足于安全的监管目标,到追求监管理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