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陕西在实施“一村一品”的过程中,全省专业村达到1000多个,来自主导产业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专业村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在这些专业村中,有着这样一群——[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16年12月21日,随着洛川县交口河镇水渭村68岁贫困户赵春成的务工工资和土地流转费“落袋为安”,全县当年7000人脱贫的目标提前完成. 做优产业,为脱贫提供长效动力 在洛川县农业产业结构中,苹果“一业独大”,拉长苹果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成为长久脱贫的关键. 全县苹果栽植面积5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近80%,农民人均3.1亩果园,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95%来自苹果产业.  相似文献   

3.
刘驰 《发展》2004,(5):20-22
为什么说我国的"三农"问题形势严峻,农民增收缓慢呢?吴敬琏教授认为: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  相似文献   

4.
为把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富民强县步伐,魏县立足实际,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的一项战略举措,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实现“四个转变”的总体思路,从做好劳务经济链条每个环节的工作人手。重点实施了“五动策略”,走出了一条人口大县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不回城 辽宁凌源的高强,是辽西地区土生土长的农民,这几年他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的建筑工地做包工头。而今年碰上了上面的“二包”“跑路”了,闹得他手里四五十的工人一年工资一下子没有了着落。好几十号人跑到他家讨说法,逼得他不敢回家。没办法,大年三十夜里他蹲在“二包”家的门口干等着,一瓶二锅头就着一包花生米过的这个年。  相似文献   

6.
济战略研究实现农民增收,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农民增收根本的出路在于转移农民到非农产业来,以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近几年农业比较收益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在新的世纪里,农业发展不能停留在温饱水平,而要从“吃饭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在此过程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农业比较效益低。中国户均承包耕地仅7亩多,其中14个省区人均耕地少于1亩,对农民来说,土地已不再是“聚宝盆”,而成了“保命田”。…  相似文献   

7.
机械浦东公司是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首批外贸企业之一。一一年半前,史斌黔和他的十几个业务员进军浦东。那时,他们手中没有一个客户,没有一个项目,而要征服的却是一片布满足迹的土地——上海滩上做进出口生意的已从当年二三十家猛增到几千家,且专业外贸公司出口创汇形势普遍滑坡。商海中有沉也有浮。史斌黔和他的业务员们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半年后,公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万美元,盈利100万元。92年7月,公司完成全年创汇指标。一年后,进出口总额达4000万美元。尤其是出口一部,92年上半年人均创汇达136万美元,人均毛利50多万元。一个新成立的业务部,能达到这样的人均创汇水平,令行家刮目相看。浦东公司的故事很普通,但却很有意思。二创业初期,一辆旧的自行车是史斌黔上下班  相似文献   

8.
1991民工潮     
《中国报道》2008,(12):60-60
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有这样一首民谣,可以说描绘了当年无数民工的美好希望:“马路是银行,工厂是钱庄。两手窄空来,回去盖楼房。”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兄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有限的土地上的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王厚厚,是我最想写的一个人物。他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干部,他出身在一个蒙古族农民家庭,他对农民,总有一种抹不去的情结。因贫困封闭而闻名少数民族聚居的合同营行政村,这里土地贫乏分散,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粮食亩产仅几十斤。他把10个自然村挨个查访了一遍,他想他应该做一些最实在的事。经过摸底调查,他了解到这里的党支部。村委会自解放斗地主分田地以来就是“炕头支部”和“流动村委”。王厚厚想,到了九十年代了,这样的局面应该改一改。于是他跑到城里四处求援,筹措到数万元资金,终于在合同营子村盖起了两栋…  相似文献   

10.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化解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领域容纳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阜新农民徐元江利用冬闲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一座五十米大的塑料暖棚猪舍,喂着十多头猪,买饲料、喂猪,日子过得忙忙碌碌,一个冬季下 来,全家能收入五千多元。 在寒冷的中国北方冬季里,近 几年来象徐元江这样巧用阳光发展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多。 中国北方农区的冬季,又被人 称为“农闲”季节。过去,大部分农民 都象徐元江一样无农事可做。  相似文献   

12.
说“要”     
时下,在乡下采访,常常听到“干部难当”之类的感叹。一位村支书说,一年下来他同几十户农民吵过、囔过。去年底,他带着7名乡村干部到一名农民家庭里收提留款,这位农民不给,因火气太盛,差一点“大动干戈”。据了解,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农村不少见,干群之间窝着一团火,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闵行区有个九星村,人均三分地。三分地使他们长期背着“负债村”的包袱,三分地又使他们一跃而成为上海的首富村。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对这三分地怎么用。土地是农民的劳动对象,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土地是农民用汗水浇  相似文献   

14.
1997年 7月,走出海南大学农学院的校门,黄进民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可当他拿着报到书兴高采烈地跑到县人事局报到时,情况已经变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等原因,他不得不面对难于分配、没有工作的现实。   12个不眠之夜之后,他不停地问自己:“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个铁饭碗吗 ?农村也是一个很大的人生考场,难道就不能用自己知识和智慧、青春与汗水开拓一片新天地吗 ?”黄进民这样说,也这样做。面对人生新的抉择,他毅然回到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保亭县新政镇毛文村委会番那黎村,乡亲们纷纷投来疑惑…  相似文献   

15.
远离故土灌南600多公里的杭州乃“人间天堂”,处处洋溢着现代大都市气息。在杭州,在许多来自灌南的农民“淘金”,他们从迈入杭州的那一刻起,就用自己的辛勤、自己的朴实,自己的智慧,在杭州城里演绎了一幕幕“灌南故障”。近日,我们带着家乡人的问候,踏着3月的春风,到杭州去“收割”这些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胡廷发黄一辉教头,永丰县龙冈镇的一个小山村。全村500多人,人均拥有山林面积38亩多,人均耕地仅18亩,大多窝在深山沟里,冷浆冷水,粮食勉强自给。人们在这深山里过着“守着金饭碗,外出去打工”的日子。如今,该村靠山吃山,已经过上了富裕生活,...  相似文献   

17.
1 晋江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福建省的重点侨乡。历史上迫于人多地少的压力,晋江人不断沿着由海外贸易开辟的航路向东南亚等地移民。抗战前夕,由侨资扶植起来的商品流通业为晋江的过剩农业人口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晋江因此成为名闻遐迩的全国“首富县”。但在农村改革前的1978年,晋江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52元,不少晋江姑娘为逃避贫困而远嫁到人均资源相对富浴的偏僻山区,形成劳动力人口的逆向流动。农村改革以来,晋江农民的改革实践给在旧体制下陷入困境的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农村工业化高潮的来临不仅使晋江初步摆脱了过剩人口的沉重负担,而且使晋江成为每年接纳数万名来自省内外各地剩余劳动力的“发展极”。晋江经济大起大落的曲折历程生动地揭示了人口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个中的历史经验至今不失其指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宏 《发展》2005,(6):26-27
甘肃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人口占全省的79%,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山地、高原、沙漠、戈壁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0%,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8.4%,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土地报酬递减。因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人的提高。在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上,应采取综合的、多元的、配套的方法,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央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古蔺镇联合村,有8个社,502户,1940人,1053个劳动力,1530亩耕地。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其中劳务收人为866.16元,占57.02%。联合村农业已从过去单一的“粮猪型”过渡到“粮猪型 粮工型”。2003年全村劳务输出402人,其中男性221人。占  相似文献   

20.
沉重的土地     
土地之于农民非常宝贵。当年土地改革时,许多农民跪在刚分到的土地上捧起一Pou土激动得热泪盈眶,如今这种令人感动的镜头已不多见,相反地,土地在不少地方却成了农民的包袱和累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