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正>许檀教授是一个有明确研究计划和细致推进目标的学者。自1986年发表第一篇华北商业城镇的论文《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1))以来,她已经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88年,许檀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山东农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各类商品流通状况进行细致考察,描绘出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区域社会经济史力作。  相似文献   

2.
钞晓鸿先生的新著《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一书,于2004年6月由黄山书社正式出版。该书32万余言,分上、下两卷。她是作者积10余年心血研究明清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史部分成果的汇编。上卷为“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变迁”,收录论文5篇,即:“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生态环境与社会变迁———以清代汉中府为例”、“清代至民国时期陕西南部的环境保护”、“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下卷为“明清以来的商业、人口与农村经济”,收录论文8篇,即:“‘陕商’主体关中说”、“明清时期的…  相似文献   

3.
宋代以后,商品经济从封建经济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至明清时期由于可垦荒地的减少,传统农业资源业已充分利用。因此,人们更多地把眼光投向尚未充分发展的商品生产与流通领域,此期就成为我国在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基础之上,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与落后的西北地区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地区是如何在明清我国传统农业已达到顶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作出反应的。这是治明清社会经济史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明清时期,虽然总的情景是…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期的人口问题一直是历史人口学的一个热点,因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构成了近现代中国人口的直接前提。学术界对明清人口问题已有许多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是探索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何炳律认为11、12世纪早熟稻(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农业革命。两宋时期早熟精只在江浙交界处、江西、福建的一些地方传播,两个世纪后(明清时期)早熟稻已使“中国稻作区东半部的地貌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早熟稻的推广使得“明代和清代的人口几乎一直上升”。此外,16世纪玉米、甘薯、花生的传入也支持了明清以来的人口膨胀。①…  相似文献   

5.
客家迁徙问题,是客家学研究乃至中华民族迁移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客家迁徙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战乱、人口增长、耕地产量不足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岭南经济发展周期对客家迁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的分析方法发现,客家播迁的经济因素受明清时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十分明显。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周期大致同步,与客家人迁徙纬度变化呈现大体共振的关系。这进一步表明了气候因素,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明清封建社会时期,是影响客家人迁徙最根本、最深远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口增长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历代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学术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多维的观察视角,对已有的发现和争议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并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人地关系、劳动生产率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影响,进而试图解释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 暨南大学李龙潜副教授著《明清经济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是近年来系统阐述明清经济发展历史的第一部专书。 全书分为五章,作者把明初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的经济兴衰演变史,按明初、明中叶、明末清初、雍朝时期、嘉道时期划分为五个段落。在每一个段落中,不仅注意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还把当时的政治状况、财经政第、财政状况、经济法令和农、工 商的兴衰结合起来。他既重视于各项经济制度和整体经济的研究,同时对于社会基层、地方区域的种种经济现象,也都作了条理清晰的细部分析,比较全面地呈现了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8.
用危机理论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农业问题,是摆脱农业困境,走出经济低谷的有效办法.笔者对此作一次尝试性的探索。一、农业危机是经济发展中的一条共同规律农业危机,不仅资本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不仅有农业生产过剩型危机,而且还有生产短缺型危机.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农业生产中最严重的危机是生产短缺型危机,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较突出.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亚偌什·科尔内教授在1985年指出:“短缺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是普遍性的,你可以在生活的一切方面  相似文献   

9.
基于“格局—过程—影响—可持续性”的研究思路,探究了2000—2018年京津冀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表明:都市圈内“三生”空间变化显著,各用地类型间发生了复杂的土地利用转移,其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时期内地类主要的转化方向和速度不同,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地点的转化方向不同;都市圈内生产空间减少,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产空间大量转为生活空间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趋势;京津冀都市圈“三生”空间分布呈“双轴一主一副”格局且较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效益低下是推动“三生”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制约“三生”空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耕地严重流失和农村生活用地比重过大,应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农业技术革新以及土地整治等政策规划和技术的提升优化“三生”空间利用与布局。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井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井灌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商代已有了水井灌溉记载,凿井技术的发明可能还更早一些。春秋战国以后,由于提水工具桔槔的发明,井灌逐渐成为农业灌溉的一个组成部份。明清之前,历朝井灌都有不同程度地发展,对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这种作用随着井灌的突出发展更为显而易见了,特别是在北方地区。直至今天,井灌仍然是北方农业灌溉的一个重要方式。透过井灌的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得到启示。因此,探讨井灌问题、尤其是明清井灌问题,很有必要。 明清时期井灌的显著发展 明代,尤其是明代后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北直隶、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省井灌有较大的发展。一是表现在民间凿井灌田比较频繁。徐光启说,田间水井,“北土甚多,特以灌畦种菜。近河南及(北直隶)真定诸府,大作井以灌田,早年甚获其利,宜广推行之”;“所见高原之处,用井灌畦,或加辘轳,或藉桔槔。……闻三晋最勤,汲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通过选取指标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子系统。然后,运用耦合协同模型测度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1))的“四位协同”~((2))发展水平,发现我国四位协同位于良好协同及以上的省(区、市)仅6个,其余25个省(区、市)均位于不协同的发展阶段。接着,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数衡量人工智能,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四位协同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用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和软件产业收入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工具变量2SLS和动态面板系统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人才数量、研发投入相应较高地区,人工智能作用显著;相反,作用则不显著。随后,利用空间计量和门限效应模型对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受到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支出规模、信息服务程度的单门限条件影响,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提出以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梁淼泰先生的《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一书,共30万字,新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是明清时期专业性城镇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富有学术价值。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着重描述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其中尤侧重于瓷业生产的管理形式及生产关系的分析。中篇是“浮梁农村”对景德镇邻近农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以及景德镇瓷业生产对于农村社会所产生的商品化影响。下篇是“景德镇经济与邻近各县”,对景德镇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饶州、徽州等地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了网络性的探讨。 此书至少有三个鲜明的特色。景德镇史称中国四大名镇,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经济已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国内外学界对于中国的城镇经济作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就某个城镇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则为数甚少。湖广汉口镇的研究,已成外国学习的成果问世,而梁先生的这本著称,可称的是国内学术对单个城镇经济史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近年来,广东的罗一星先生也对广东的佛山镇社会经济作了结构性的研究,我们盼望他的研究著作早日问世。  相似文献   

13.
<正> 农业的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是农业经济各个领域和层次中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进行各种农业经济活动所必备的条件之一。没有任何一项农业经济活动不是在一定的规模下进行的。 (一) 目前,我国的农业规模演进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我国,不同发展时期都曾经提出和研究过农业规模问题。早在合作化时期,生产的规模问题就是实行农业合作制的重要依据之_一。以后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解决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社会的科学研究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情况同样如此。为了采用不仅在技术上先进,而且在经济上合理的林业应用科学研究成果去装备林业生产,促进林业生产的提高,必须研究林业科研自身的经济效果问题,也就是林业科研的“技术经济”问题。技术经济一词中,“经济”的含义是指节约或经济效果,即“投入”与“产出”的关  相似文献   

15.
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及其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共制定了八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足见国家促进农业发展与建设新农村的决心和力度之大。尤其是2004~2006年的三个“一号文件”,更将“三农”问题放在了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高度,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不合理之处,得出财政资金应该主要用在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的结论。1990~2003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平均增长率为3·8%,仅为同一时期里GDP平均增长速度(9·3%)的40%,且整体增长水平往下走。第二产业在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GDP增…  相似文献   

16.
“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对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两个基本概念的再思考李伯重“最低生存水准”和“人口压力”,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之所以称它们为一基本概念”,乃是因为我们对于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许多重要见解,实际上都是...  相似文献   

17.
农业系统包含有两个子系统,即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这种认识在理论界以及生产实际中得到了广泛承认。然而,这种认识的历史毕竟较短,有关的理论方法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准备在这两个系统的关系以及管理上做一初步探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不仅是农业系统的子系统,而且,又各为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子系统。二者均以各自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并利用系统的观点,解释和研究同一个对象-农业。在研究农业系统时,很难孤立地只研究某一个子系统。即便研究,也只局限于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东平镇立足本地优势,开拓思路,下大力气抓经济工作,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奔小康、建新村步伐,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八五”时期,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东平镇改革开放进展最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进步最大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劳动互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组织劳动互助,发展农业生产的指示精神,广泛地开展了农业劳动互助运动。通过各种互助组织形式,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实行集体生产劳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展了农业生产,克服了当时边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实现了丰衣足食,并为我们后来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创造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今天,认真学习研究这一历史经验,不仅可以了解边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当前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责任制,搞好农业生产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古代农业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民 《经济师》2005,(3):268-269
自距今约 70 0 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 ,黄河三角洲就出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经济。春秋战国时期 ,黄河三角洲一度成为齐国都城所在地。唐宋时期 ,黄河三角洲以发达的农业经济而为封建朝廷所倚重 ,棣、滨两州成为北宋军需用粮的重要供应地。明清时期 ,黄河三角洲成为山东四大棉花产地之一 ,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主义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