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拉美大都市中,城市边界迅速扩张,强势群体占据了环境优美地段的高级住区,这成为城市消费景观环境不平等的有力实证。大都市区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只顾追求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利益,使得房地产投资的地理空间模式发生转变(如重点考虑开发隔离型的多功能高级住区),造成了大都市区的基础设施管理和城市结构的不经济(如投资从市中心转移),并最终导致城市空间重构,加剧了空间不平  相似文献   

2.
前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种称为商业改进区(Business Improvement District.简写为BID)的新的城市中心区复兴发展模式在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出现,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采纳.从20世纪70年代初加拿大成立第一个BID以来,BID模式迅速扩散到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等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BID堪称当代西方城市社区管理中的一大创新,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改进区的介绍和研究还颇为少见[1][2],其实施有效促进了城市中心区域的复兴和繁荣,提升了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居系统越来越复杂,把握居民休闲行为及其对应的城市休闲空间布局规律,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休闲问题研究更需要在清晰的概念体系下逐一展开。城市休闲研究牵涉的空间概念包括空间、社会空间、城市空间、城市生活空间、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休闲空间等。当前,必须加强休闲规划以及休闲行为、休闲空间的互动研究。  相似文献   

4.
城市中心舒适的步行方式会改善交通、复兴经济和提高环境质量,为使用者创造具有魅力的中心区形象,回归传统交往空间所传达出的人情味和亲切感.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水厂至长江滨江公园步道进行实地调研,对如何重塑山地城市步道人性化生活空间进行了研究和思考,主张在山地城市步道环境改造上要注重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保护和空间的再造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的行政管理及功能核心区域,其闲暇空间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一个特色研究领域。借鉴Douglas G Pearce、保继刚、史春云等的相关研究方法,辅以街道金融业指数、空店指数,对徐州市中心16条街区3653家业态进行实地调研与量化分析,从城市中心街区闲暇业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功能分类2个角度,研究城市中心闲暇商业区微观尺度上的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与周庄、丽江进行了功能组织与发展阶段的比较与划分。  相似文献   

6.
正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京祥与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任陈浩在2012年第6期的《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一文,认为转型期我国城市空间的再开发本质上是一个功能和社会置换过程,现有的大部分研究仅仅探讨了衰败旧城的高端功能和中上社会阶层的植入过程,而对于功能和社会的移出过程则缺乏相应的考量。保障性住区作为一种快速建设的、微利甚至无利、城市空间价值化过程中"附带产品"的空间形  相似文献   

7.
提高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区域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务中心区(CBD)是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繁荣与发展的标志与依托。商务中心区 (CBD)区域竞争力研究是从参与竞争的角度对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商务中心区(CBD)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考察与分析。针对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区域竞争力的发展及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60年来,随着城市的转型,以及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资源资产化和环境生态化,北京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科学问题与政策问题,虽然60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形态特征非常直观,但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动力及过程却十分复杂.本文利用时间和空间发展指标测度其地区资源、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及其与外围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对北京城市发展空间的体现,并从立体趋势面分析政策、制度和经济社会变迁对空间干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市休闲空间的分异和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社会关系分化推动物质环境分化的过程.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促进长沙城市休闲空间的合理布局,提升其休闲功能,对长沙市的休闲空间分异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认为长沙城市休闲空间分异是在推拉两种动力相互作用下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也是一种向稳定性较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城市快速扩展的现阶段,推动力的作用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出现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包括交通拥挤、就业饱和、居民生活成本增高等.为缓解这一问题,许多特大城市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新城,希望通过协调城市、人、环境的关系,缓解城市中心的压力,使城市逐步达到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平衡,中心城与郊区的空间平衡.然而,各大城市发展郊区新城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新城吸引力不足,人口分流达不到预期效果,成为新城建设的通病.本文通过对上海松江新城的相关研究,给出具体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与国际社会贫民窟改造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棚户区的形成原因与空间类型,概括总结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在城市空间优化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探讨棚户区改造对辽宁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整体面貌的影响与效果。与国际社会贫民窟改造不同的是,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坚持原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相结合,通过整体分散、局部集中、个别混建的方式,合理安置贫民住区,探索出了一条打破贫困空间集聚的路径,进而优化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提升了城市的空间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仅城乡之间社区二元分化,城市内部也产生社区二元分层,形成社区公共产品的非均衡供给。非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约束着后发型社区的发展,导致了基于"破窗效应"逻辑造成的社区环境恶化、基于"公地悲剧"逻辑造成的社区空间紧张。通过对后发型社区桂林市花园社区的考察,发现其城市分化中处于不利地位社区的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其治理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只有形成基层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多元治理,才能促进城市内部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现实问题研究集中涌现,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协调。本文以天津为例,利用一定的文献检索工具,以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为基准,对城市现实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发现城市经济现实问题集中在宏观经济、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城市群、财政金融、就业与收入等方面,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对象限定、政策条件及问题导向下的地域、空间、时效和系统研究范畴特征。  相似文献   

14.
商业中心区和商业街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商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本文根据商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性原则,就南京市的商业中心区及商业街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南京市商业中心区和商业街的规划建设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所谓商务中心区(CBD),就是在大都市的某个区域里集中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机构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并具备完善、便捷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以便于各类企业在此进行商务活动.从功能上看,商务中心区是商务活动的中枢,具有全方位、高档次的服务和高效率的经营活动.从布局上看,商务中心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象征,能突出城市景观和特有的识别性,往往是高层次、高密度、环境优美、交通方便、通讯发达、设施齐全的高度现代化的地区.商务中心区商务活动的辐射范围,不仅限于本市,而且涉及全国乃至全世界.如东京的新宿、纽约的曼哈顿、法国的拉德方斯、香港的中环、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是国内外著名的商务中心区.  相似文献   

16.
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区往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原有的商业中心的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削弱。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改造建设、业态调整等政策的引导,继续发挥传统商业中心区的作用,是我国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应用SWOT系统分析厦门传统商业中心区,尝试于找出对其自身发展有利的优势和机遇,以及尽可能避免的潜在障碍、威胁和风险等,为传统商业中心区的功能结构定位,实施战略重点、时序和步骤等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仍容纳大量人口居住的城市老旧小区无论在物质环境还是其内部社会环境上都落后于新建小区,特别是在居民间形成的本地居民与租户两类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了小区内部环境的恶化。研究发现,居民间冲突突出体现在固守明确的群体边界,本地住户与租户的身份区别则是其冲突产生的核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众体育是消解群体身份边界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社区居民突破对本地居民/租户间的边界划分。  相似文献   

18.
产业园区与城市同为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空间节点,其互动发展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园区与城市在发展功能定位、制度体系形成和要素聚集类型方面存在客观差异,但又不断调整和适应,园-城互动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以城带园、城促园强、园城对接和园城共兴四个阶段性变化.依据园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演化趋势,园-城空间分布具有独立开发式的离散型、边缘开发式的毗邻型、内嵌开发式的一体化三种空间形态.引导园城互动发展的四条路径是规划引领园区和城市的地域与产业空间互动、产业协调推动园城功能互动、要素整合助推园城资源配置互动、生态建设加速园城环境互动.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群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同时,雾霾、流域治理、污染物排放等区域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与单一城市的污染治理不同,城市群由于各城市距离较近,经济发展基础趋同,存在“毗邻效应”。通过制度类区域公共品供给可以实现城市群环境政策整合,其效果将远大于单一城市环境政策效果的加总。制度类区域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作为长效机制,将促进各城市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差异进行分工和合作,有利于解决城市群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的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多数部是城市中心区的公共地下空间开发,对于住宅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很少提及。思想还是停留在对地下空间低层次的开发利用思想之上。中国的土地并不是如想象中的那么多,可用耕地面积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扩张和严重水土流失在急剧减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城市,人口密度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