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耀华 《中国市场》2013,(42):202-204
青年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流,是我国青年群体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行为。其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对高校思政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本文分析了青年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对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进阶式发展,媒体泛娱乐化正以一种颠覆式、冲击式的方式进入青年群体的视线,以刺激感官的娱乐方式展开功利性的媒介传播。在此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面临生态异化、情感泛滥、信仰消解的新挑战;对此,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要进行全方位、落地化提升,并从媒介监管平台、高校思政课堂、社会活动实践等方面对媒体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教育进行重构,拓展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文化性、传承性。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8,(1)
以"一带一路"政策为背景,客观性的分析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会给当地青年在创新创业方面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并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对青年学生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后结合当今时政,并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雄安新区设立这一大环境下,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通过思政教育树立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将时政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推动青年先进的思想浪潮,反馈于地区的经济的建设,帮助中国早日实现千年大计,推动我国地域经济增长,实现全体人民的素质和当地的经济同时进步的最高理想。  相似文献   

4.
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刻把握时代特征、时代环境、个体特点、教育方式和教育素材等,在利用传统教育的优势基础上牢牢抓准核心点、关键点。红歌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氧吧",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用有温度的"红歌"做好当代大学生"拔节孕穗期"思政教育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体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重要路径.通过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加快体育学科建设,提高体育学科地位;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加快体育课堂融入课程思政进...  相似文献   

6.
周芸 《现代商贸工业》2022,(10):134-135
青年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意识与手段也应该与新时代的背景相适应.高校思政课是让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中国新时代思维的直观渠道,新时代爱国主义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要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升文化自信力量、提升课程价值引领以及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多管齐下,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实践;健全...  相似文献   

8.
吴小松 《中国市场》2012,(40):145-146
"90后"大学生正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在网络化背景下,他们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探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牌》2015,(1)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随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确扮演新媒体时代下"主人翁"的角色,从健全新媒体教育工作机制、形成"线上"与"线下"密切配合的机制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管理新媒体的水平。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10.
周翊 《北方经贸》2013,(6):174-175
2007年5月,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着力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本文紧密结合十八大报告中相关内容,首先阐述"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发挥的作用,分析"青马工程"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实现路径,并提出高校"青马工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模式,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将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社招生”思政工作面临新挑战,如学校层面忽视对“社招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层面上“社招生”本身的特殊性问题、社会层面上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广东高职院校“有教无类”,重视“社招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因材施教,关注“社招生”群体特殊性;因地制宜,打造“政校社企”协同育人组合拳的做法可为“扩招百万”背景下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认同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全社会公民认同的教育、实现公民认同的重构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国家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降.而公民认同的认识和重构,需要建立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其知识内涵和方式方法都有不同,在逻辑体系和内容建构方面也存在差异,但是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是相契合的。本文主要是在大思政背景下,研究思政和艺术的有效融合,通过对高校“思政+艺术”教育融合的探索,廓清二者之间的内在特点,思索融合的方式,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拓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新模式,遵循教育发展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传播载体,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分析了疫情防控视域下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求借助网络载体的优势解决大学生思政教育问题,并从提升育人成效的角度阐述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使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和载体等方面均面临着挑战,因此须立足现实,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进行改革和创新。从切实增强实效性角度来看,常态化疫情防控过程中,思政教育应依据真实案例、紧贴防控现实、依托伟大抗疫精神、联系疫情防控实际、立足我国制度优势,从思想、现实和实践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其勇于投身实践、坚定其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严双  黄丽 《现代商贸工业》2022,(10):169-170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信息智能化和后疫情时代网络教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简称"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成为"破局"关键.而"三全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协同全员用贯穿全过程的方式开展全方位思政教育,破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师资队伍缺...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浪潮中,"双创"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高校,即是"双创"活动的主场所,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创"教育应与课程思政教育互通融合、协同发展。本文通过挖掘"双创"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关联性,浅析课程思政内涵的融入、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双创"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方向,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建设都发挥着课堂育人功能.在此教育背景下,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走入课堂的教学改革.本文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简称江西经管院)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为例,对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缺乏实效性,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在此背景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注重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把握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契机,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学生长远战略目光。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浪潮已悄然来袭,大数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推手。以手机"微助教"软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例,说明手机引入课堂的必要性,并通过后台数据的采集,分析其应用的效果,基于"微助教"手机互动软件课堂应用状况分析,解决在实际课堂中的教学痛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效性,丰富课程教学方法理论,打造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