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丽江市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其中,“村超”和“村BA”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丽江市,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村超”和“村BA”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对“村超”和“村BA”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影响和贡献,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丽江市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需要培养一批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需要一支数量庞大且源源不断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支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无缝对接农业、直接面向农村、零距离服务农民的天然优势,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最重要途径,是培养乡村振兴队伍的主阵地。本文以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在“讲好大国农事”“组建涉农专业(群)”“培养农业技能”“产教融合育人”“打造双师团队”“基层科技服务”“搭建培训体系”等层面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针对陕西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陕西省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构建财务管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等策略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促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各地的改革实践中村两委和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在治理过程和交易流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且两者通常融为一体,形成以“村两委—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的横纵交错的“十”字基层治理结构。基于扎根理论对成都市郫都区宝华村的调研分析发现,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基层治理以“村两委—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形成全域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治理手段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以法治为根本,入市交易从隐形流转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德治为引领,地方精英通过“优生带差生”“党员带群众”等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应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村民自治进一步夯实和发挥村两委与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作用;以土地管理法和自然资源、农村农业等相关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为准绳,通过法治进一步规范各主体行为和各环节流程;以培育和引导新乡贤为抓手,通过德治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家庭条件较好、威望较高的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贫困地区虽已脱贫摘帽,根据实际情况仍属欠发达地区。文章以民盟湖南省委会乡村振兴“百村千户”实地调研为依据,针对脱贫摘帽后的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以产业带动就业留住人才、联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为乡村产业振兴招募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共享经济打破地域限制,将农村的闲置资源和优质资源推向城市并实现与城市的共享,有助于促进城乡资本流动和优化资产配置,对促进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乡村共享经济实践中可以看出,共享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借鉴国内外乡村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吉林省可以从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养老、乡村文化旅游和乡村冰雪产业入手,探索共享经济发展路径,推进吉林省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学界当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探讨多聚焦理论分析,较少从实证层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驱动因素和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本文构建同时包含普惠保险、农民增收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函数模型和理论框架,推导普惠保险通过农民增收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取2013~2020年31个省份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乡村文化振兴指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普惠保险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普惠保险能显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农民增收在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中介效应,农业劳动效率提升是普惠保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在西部地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优于东、中部地区;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存在“马太效应”,乡村文化振兴程度越高,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越好。本文结论为统筹普惠保险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并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基于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空间规划,是实现空间重构、规划管控、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论文指出应在尊重农民意愿、多规合一、融合发展等理念下,编制好村土地规划,盘活农村沉睡土地要素资产,激发农业农村经济活力,建立富民新型产业,这将极大的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关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是目前农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不仅要注意到林改对农村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还要观察林改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力量。虽然林改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它的受益面十分有限。林改后催生的新的社区组织资源的运作有助于乡村治理的开展,但是林改在乡村并未取得理想的政治社会效果。对溪乡而言,林改削弱了集体经济,使得村财收入缺乏可持续性;林改引发村民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紧张,导致村庄内部社会关系出现恶化;“耕者有其山”目标的偏离以及林地对“靠山吃山”农民的意义等因素将使村庄共同体面临瓦解的可能性增加。林改对乡村治理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村域经营”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提出的农村发展理念,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欠发达地区乡村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实践。它对村域各种闲置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并转化为资本,从而实现从“乡村建设”到“村域经营”的转变。在这个系统中,城市企业、村民委员会、农民结成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城市资本的拉动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对于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一直在“集体所有-私有”之间展开争论,其实契约性集体与身份性“集体”的区别远远大于个人与集体之别,如果是契约性的,那么村集体对上可以制约官权、对下可以保障农民个人权益;如果是身份性的,那么“村集体”就是对下制约民权、对上依附官权的国家权力末梢,很可能形成先用强权“化(民)私为公”、再用强权“化公为(官)私”的中转站,最终不管是农民个人利益还是真正的村集体利益,都成为权力刀俎上的鱼肉。目前的体制下,不管是中央“放任”地方的“土地协议批租制”,还是中央“管制”地方的“土地公开拍卖制”,首先都要以“权利制约权力(不管是中央政府权力还是地方政府权力)”为前提,否则只会陷入“国进民退-国退民退官进”的传统怪圈。农业税废除以后,政府对农民的索取仍然超过市民、而对农民的保护仍然弱于市民,以后改革的方向也不仅仅是让农民向“市民”看齐,更重要的是农民应该与“市民”一起争取基本的公民权利:在“无代表不纳税”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在“无公开不支付”的基础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体化。要求地权属于农民的消极权利,要求社保属于农民的积极权利,不管是“用土地替代社保”还是“以土地‘交换’社保”,本质上都是对上述两种公民权利的侵犯。即使中国目前的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优先考虑城市人,最后考虑农民”的做法也是不能被任何现代文明所容许的。目前乡村内生性的自组织资源极度缺乏,原子化的农户在与组织化的其他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方。要走出这种困境,首先就应该尊重农民的自组织权利,不论是血缘化、伦理性的宗族权利,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而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乡村产业振兴要“三位一体”构建乡村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绿色化、共享化、数字化和优质化推进乡村产业自身现代化;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前,在一些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存在目标认识单一、目标设置短视、项目选择低质化和同质化等问题,产业振兴的软硬环境也有待完善。应正确把握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目标设置要多元化并兼顾长短期,项目选择要因地制宜并坚持生态优先和利农惠农优先,通过基础设施提质、创业支持、服务优化等积极营造良好的乡村产业振兴环境。  相似文献   

13.
金融支持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宁夏地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主要成熟模式有“固原原州模式”、“中卫海原模式”、“吴忠盐池模式”、“石嘴山平罗模式”、“银川闽宁模式”。基于宁夏地区2011年至2020年的面板数据,本文采取DEA-Malmquist动态指数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效率及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宁夏地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整体效率较高,对该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有正向显著影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模式和举措具有可借鉴性和复制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集体资金和资产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农村集体资源是国家赋予广大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系统梳理近20年来返乡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发现:研究走向与国家政策导向密不可分,可分为以“进城打工潮”、“金融危机”和“乡村振兴”为背景的三个发展阶段;研究主题涉及个人特征、人力资本、返乡创业机会识别和返乡创业资源获取等创业要素;研究对象则由“农民工”单一主体走向以“农民工、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多元主体。最后,基于创业拼凑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提出未来研究框架,以期为国内返乡创业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自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地都进行了"三权分置"的改革探索,以盘活农民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带领农民致富.瑞安市的改革是在维护农民财产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中的租赁权益进行颁证、登记、金融支持、规范流转农房改造的审批制度与流程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与社会资本的融合,实现农民...  相似文献   

17.
股份合作制是中国农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后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农民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所作出的正确选择.它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作用既表现在它产生的原因上,也表现在它产生后对农民利益增长的促进上.一、股份合作制产生的原因股份合作制在各地农村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一致,但总的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代替了集体的统一经营,虽然家庭经营有着集体统一经营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的局限性是明显的.一方面集体资产难以保持其完整性.在承包制分田到户的实行过程中,各地农村面临着集体资产如何分配的问题,有的干脆将集体多积累起来的资产分完用光,造成资产流失.“周村现象”的诞生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选择了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分钱不分物,很好地解决了集体资产“统”与“分”的矛  相似文献   

18.
温州“共富型”财政政策实践在发挥各级政府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农村集体经济资源、政府财政资源和产业资本市场资源,通过改变支农支持方式,引导村集体承接农业产业类项目,并吸引镇域范围内其他村集体、农户和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共享所有权益和收益成果,通过搭建形成“未来乡村”共建共享互助平台,从而构建起一个新的集体经济治理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这对于促进农村地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未来应当紧扣“提低、扩中”关键路径,围绕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结合探索平台建设、机制创新、项目运营的关键切口,形成具有突破性改革、示范性共富以及普遍性推广意义的试点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近年来国家从政策、资金都多方面给与农村发展更多的帮助,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也更加关心村集体的财务情况,村集体管理下的一些财务问题也更加透明化.为此,必须要构建完备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实现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发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与保障农村经...  相似文献   

20.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当前是贫困地区从扶贫开发向乡村振兴转型的重要阶段。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着历史承接的关系。贫困地区由扶贫开发向乡村振兴的转变过程中可能面临经济自主能力不强、产业薄弱、人口结构倒挂严重、发展模式不易转变、群众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等现实困难,同时,经济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阻碍依然存在。论文从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从“精准扶贫”向“精准振兴”的模式转型、从帮扶困难群体向壮大乡村市场主体和职业农民政策的转变等方面探讨了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正视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现实困境,尊重个体迁移流动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