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扶持政策2004年以来,为进一步激发金融机构支农的内生动力,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提高涉农贷款增长速度,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效应,财政部门出台了多项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其中,定向费用补贴相关方面4个全国层面文件、农村金融税收相关方面8个文件、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相关方面7个文件、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相关方面10个文件。截至2012年7月,全国拨付涉农贷  相似文献   

2.
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创新金融支农体制机制。根据《规划》,我国将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鼓励和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有序发展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相似文献   

3.
构建我国涉农保险优化发展的法律制度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我国涉农保险优化发展的法律制度路径主要包括:涉农保险经营范围优化的法律制度;涉农保险险种优化的法律制度;涉农保险的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优化的法律制度;涉农保险组织结构优化的法律制度;涉农保险经营模式优化的法律制度;适时适地选择合理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优化的法律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基金体系优化的法律制度;农业再保险体系优化的法律制度,促进我国涉农保险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以往多年的“小额、流资、分散”的信贷模式已不适应“三农”市场和客户发展变化了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对于从事加工与流通的农村小企业和个体商户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来说,地方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差异化服务的不足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近日,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的意见》,旨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框架下,立足国内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和需求,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可行、高效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模式,成为本文关注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210份新疆实际调研问卷为基础,对比分析了新疆地方和兵团职工借贷需求差异。研究发现:新疆地方农户和新疆兵团职工在金融供给主体的选择、储蓄目的、信贷资金规模、贷款的可得性、民间借贷动机、农业保险满意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提出丰富新疆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加强新疆农户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加大农村地区金融人才引进,提升农业保险自身吸引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从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农业保险角度,对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日本农村金融的特点:政策性和合作性的有效结合、"需求追随型"的发展战略、不以盈利为目的。本文通过总结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提出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应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金融供给;健全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体系;大力发展保险业务,积极推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目标,是新时期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引擎。中国农村金融体制变迁与整体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呈现出强制性、“渐进式”及结果的“滞后性”等特征。现时期农村金融服务尚不能满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亟待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文章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信贷担保机构,以及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体系、政策扶持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对创新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确认了"粮食安全战略"的大框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推动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进一步促进农村保险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法制化: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表明农村金融法制化是使农村资金高效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作为调整处于现代农村经济核心的各种金融主体、金融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具有政策性、合作性、保障性等显著特征。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在权利配置和市场培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逐步将农村金融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必须在把握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突出政策性金融法律制度、合作性金融法律制度和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法律制度供给的均衡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警惕市场化冒进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现状,运用信贷交易合约模型,深入探究进一步提高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发展空间。同时,在分析模型中加入"涉农贷款保险"因子,从理论上探寻农村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依据。针对当前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农户等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的要求,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能力,近日人民银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一是加强支农再贷款管理。农村金融机构在支农再贷款借用期间,涉农贷款增量应不低于借用的支农再贷款总量。二是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  相似文献   

14.
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补贴,从补贴视角切入分析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推进策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鉴于此,本文从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财政补贴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就供需双方剖析困境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构建中央—地方财政共同分担保费机制、建立健全保费补贴弹性化机制、拓宽补贴对象等层面提出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财政补贴制度的改进策略。同时,从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坚持试点分步实施、健全农村金融政策和建立生猪期货市场等层面建构政策性生猪价格保险财政补贴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央在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试点、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一些地方农经部门也广泛参与了这项工作。前不久,我们选择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江苏、吉林、黑龙江三省,就农村经管部门参与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6.
一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基础,也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虽然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包括了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不同类型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特征方面共性较多,差异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有效利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政策红利,宁夏农村金融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文从宁夏农村金融的政策体系、机构发展现状、涉农贷款余额现状以及农村金融产品等四方面全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宁夏农村金融发展遭遇的瓶颈,并紧扣宁夏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涉农政策性银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和重要内容。借鉴国际涉农机构的良好经验,对深化我国涉农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一国政府有效落实农业产业调控和保护、贯彻国家农业战略的有效手段。分析国际上农业经济发展中主要农业政策性银行金融服务方式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需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强力推进。农业政策性银行面临着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的经营风险问题。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能促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业内动态     
<正>央行定向降息涉农贷款利率可再降1个百分点2014年8月27日央行宣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降低涉农贷款利率,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利率还可在优惠利率基础上再降1个百分点。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借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应低于该金融机构其他同期限同档次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支农再贷款是央行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一年期的支农再贷款利率为3.35%。近日人民银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同时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强支农再贷款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