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测算了陕西省1990—200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实证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陕西省农业科技进步率逐年提高,但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略显滞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农村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从业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科技进步将促使农村劳动力分配结构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大量转移。农村经济结构可能将随之由农业主导转为非农业主导,此时农业很可能会由农村主导产业退变为农村非主导性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2.
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具有强烈的"逐利偏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追求资本报酬率或资本回报率。资本进入农村的前提是,当城市资本利润率低于或明显低于农村资本利润率水平,或城市资本投入渐趋饱和时,资本必然表现为向农村流动。从经济理论考虑,当城市资本边际报酬率低于农村资本边际报酬率时,资本就会从城市部门转移到农村部门,从工业部门转移到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从建立湖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的角度来看资本移入优于劳务输出。由于资本密集地区受要素价格均等化和贫困化增长的影响,无法提高劳动力价格,而劳动者又要承担较高的流动成本、社会成本和生活成本,限制了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湖北省属于资本稀缺、劳动力密集、生活费用较低的地区,资本移入之后,不仅可以增加正式部门的劳动需求,而且可以带动非正式部门的劳动需求,同时为农业部门提供市场,从而形成一个以资本为核心,正式部门、非正式部门、农业部门为外环的良性就业圈。因此,解决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应当是制定政策,吸引东部资本流入。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发育关系研究张林秀罗泽尔霍艾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转到工业与服务业等其它经济部门,这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6.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变动必然反映在就业结构的变动之中。本文通过梳理1978年~2010年新疆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就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分析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规模及其所占比重,得出结论:第一,新疆生产总值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第二,总体上来说,就业人数的绝对值在增长,但是各次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水平,低于其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较大。这说明,新疆的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相对比较有限,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支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此促进自治区整体就业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正>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从农村向城镇流动,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那么,具体到中国,蔚为壮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呢?贾伟和辛贤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模拟结果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将会使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增加,而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将会使三个产业的增加值减少,增加或减少多少则取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或不转移的幅度。  相似文献   

9.
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分析,我国就业结构出现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十大特点:(1)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占劳动力资源的比重有所下降:(2)女性就业人数所占比重略有提高;(3)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有所提高;(4)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也有提高;(5)在公有制单位  相似文献   

10.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农业劳动力呈现加速减少趋势。非农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农村家庭对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农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下降,是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应对农业劳动力减少带来的消极影响,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顺应生产要素动态替代的农业发展规律,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述过程需要政府调整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筑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分析显示,农民工增加会提高非农业部门GDP增长、扩大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采用1993-2007年29个省份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对农民工增加与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农民工的增加会提高全国非农业部门GDP增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1978—2008年湖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数据,从总量生产函数入手,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了湖南省31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农村劳动力从低边际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具备高边际生产率的现代非农业部门引致的资源配置效应为0.90%,对总量劳动力生产率和GDP增长率的贡献分别达到了7.85%和10.93%。显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四化"背景下,针对近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用工荒、招工难"等问题,本文在分析2003-2012年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就业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基础上,根据该十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法获得了广东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关联影响规律,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质增效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地区结构的调整;加大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引导力度;重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4.
虽然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阶段,但由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如何挖掘和充分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具有的"二次人口红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2005-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利用两部门经济理论框架,对农村女性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配置在农业部门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较大扭曲.尽管考虑无偿劳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及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水利行业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确定水利产出效益、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的前提下,建立索洛余值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江苏省2000—2010年度水利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0年度水利科技资金投入贡献份额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劳动力的贡献份额先递增后趋于平稳,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较为平稳且从2004年开始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地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贵州是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 ,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非农产业规模狭小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差巨大 ,劳动力转移十分缓慢。一、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滞后的表现1 贵州的就业结构类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依据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就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历史和趋势 ,我们将人口就业结构分成现代型、发展型、传统型 3种类型 (见表 1)。表 1 贵州劳动力就业类型比较单位 :%就业类型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  相似文献   

17.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以及随之发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全球性潮流和普遍规律。世界经济发展史已表明了劳动力重新分配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越来越小,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表现为绝对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达国家比较,有其固  相似文献   

1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优势发挥殆尽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命题。本文在利用全国和湖北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形成的村域微观数据的基础上,试图来回答这一问题,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本文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工业化、非农化选择了一条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本地化企业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了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支撑了中国农村经济的长期增长;增长的关键是劳动力从农业到非农部门的再配置与自由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技术实证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截止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对中国农业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比较,农村劳动力的智力素质提高对中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更具有显著作用;1997年以来中国的农业技术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趋势,但这种趋势主要来自于东部地区,且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还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有9430多万处于流动和不充分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在政府现行统计中,并未被列入非农就业人数.而一旦把这部分已经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纳入相对应的统计序列,那么农业就业比重将下降近13个百分点,相应产业结构偏差与就业结构偏差缩小近13个百分点.据此,这一数据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相比,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国别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