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规模的效率界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农业生产规模与工业生产规模一样不存在一个理论上的边界。农业资源禀赋的限制并不能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稀缺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的进步解决。如果一种要素的价格相对于其他要素价格上涨,就会产生减少这种要素相对使用量的一系列技术制度变迁。一个国家获得农业生产率迅速增长的能力,取决于在各种途径中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有效促成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应该是,通过它一个社会可以选择农业技术变迁的最优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发展受资源约束、市场约束、战略目标和工业化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技术进步不可能只是静态单方向演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进步内容和演进方向也应各不相同,呈现出多元化、动态演变的态势。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周边郊区及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农业剩余劳动转出比例高,劳动价格相对昂贵,土地更加稀缺,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压粮扩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专用性。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高竞争力,技术选择上应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比如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以实现资本…  相似文献   

3.
美、日、以经验与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进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农业的技术进步。诱发性技术进步和创新理论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进步取得成功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依据。中国农业资源的结构特征表现为土地和水资源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巨大,这决定了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进步只能走“综合型、非均衡、动态式”技术进步路线。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制度环境与要素禀赋的相互影响决定了长期经济增长的绩效,并由此形成了对历史大分流的各种竞争性的解释。新大陆带来的资源暴利改变了劳动与其他要素的相对价格,使西方世界可以选择节约劳动型的技术,从而发展出更利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制度。而中国缺乏同样的条件,这使中西方之间出现了历史大分流。因此,西方世界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中国经济奇迹应被视为对一百多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结构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供给侧改革释放了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信号,为加速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指明了方向.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重组或优化配置的诸多资源因素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农业固定投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农业土地利用率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农民收入增长会对农业固定投资、农业技术进步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农业土地利用率会同时产生带动和抑制作用,且效果都不显著.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农业人才培养,优化农业劳动力结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农业固定投资力度,完善金融支农精准度;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6.
发展广东南亚热带农业新优势正受到土地资源稀缺的刚性约束。因此,广东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完善土地法制建设,强化土地利用管理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以及高效、集约开发利用土地等来节约与保护好稀缺的土地资源,才能增创广东南亚热带农业新优势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杨飞 《经济评论》2013,(4):5-12
本文分析了技术前沿国家劳动力市场极化背景下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理论模型表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向取决于高、中、低技能劳动间的替代弹性和劳动禀赋结构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劳动禀赋结构对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1970-1990年间,高技能劳动与中低技能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此,高技能劳动相对供给上升促进了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1990-2007年间,高技能劳动与低技能劳动变为互补关系,因此高技能劳动相对供给上升同时促进了高、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但抑制了中等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本文的结论为劳动力市场极化提供了支持证据,也为研究中国就业极化现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上篇说明,目前,两个新古典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从而使得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并在变量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推进了对市场价格理论科学基础的构建。下篇,将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在此基础上,构建马克思基础的市场价格理论,并且说明: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即,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赵其真 《经济论坛》2004,(6):113-115
如同工业一样,在日益技术化的社会里,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农业增长的基本力量。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变迁与技术创新两个因素。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变迁,是在有利于解除农业两大初始资源瓶颈约束与经济利益诱导之下逐渐形成的。在上述两个因素的限定下,西方国家农业技术进步最终形成两条成熟的路线:一条是机械技术进步路线,另一条是生物化学技术进步路线。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变迁也主要向这两个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化举 《生产力研究》2005,(7):107-110,F0003
本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了中国电信产业的制度变迁的必然性。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变化探讨电信制度变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技术变革、市场需求、相对价格变化以及其它制度的变化导致了制度需求的变化,而制度环境变迁、社科知识的进步以及对其它制度的吸收借鉴引起了制度供给的变化。在审视已有的制度变迁的现状的同时,本文提出营造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产业管制重建是今后中国电信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前 ,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 ,效用函数存在着“效用的度量问题” ;正是这两个理论缺陷使得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推导缺乏坚实的科学基础 ,从而使得新古典市场价格理论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泥足巨人。本文在变量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 ,从社会效用劳动均衡推导出需求曲线 ,为市场价格理论提供科学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 ,构建马克思的市场价格理论 ,并且说明 :短期市场均衡价格是边际劳动耗费的表现形式 ,长期市场均衡价格是部门平均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形式 ,即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价格对农业发展的弱波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在重振中国农业基础地位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是否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中国农业主要利用价格刺激是否能维持其持续增长,这是一个有争议、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此,我们愿提出一得之见。 一、核心概念——价格弱波趋势的界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可以调节供求和引导生产。然而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价格与生产或供给关系在不同环境中存在多样性。其一,生产或供给对价格的调节反映很灵敏,价格成为制约生产或供给的最主要因素,提高价格可以有效地刺激生产的发展或供给的增加。其二,生产或供给对价格的调节反映很迟钝,价格对生产或供给的刺激力度很小。其三,价格对生产  相似文献   

13.
沈玉良  陈颖 《财经研究》2008,34(5):98-109
文章运用理论模型研究基于成本节约和技术进步动因的跨国公司离岸服务如何通过生产力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三条渠道影响母国和东道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文章认为不同类型的离岸服务对母国和东道国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研究进展及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起源与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理论上,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将技术进步的方向内生化,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偏向的决定因素,从而打开了技术进步方向的黑箱,进一步完善了内生技术进步理论;经验上,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能够解释现实生活中许多重要经济现象,如技能溢价、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国家间的收入差距、环境技术变迁等。此外,本文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说明,主要包括:对要素间替代弹性的估计、技术偏向的决定因素、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及要素相对供给与技术偏向之间的双向因果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经济学的视角,从马克思地租理论、土地稀缺理论、土地边际报酬递减理论、帕累托最优效用理论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经济学机理,相应地总结了这些理论的启示:珍惜并利用开发好每一寸土,合理确定土地集约度、度量用地规模、规范产业布局。以期对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改革以来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演进视角,在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理论下,概括出技术进步促进社会及劳动分工深化,进而影响就业产业结构及技能结构的分析框架;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在制度变迁基础上,技术进步导致工业化进程加快,出现工业内部及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相应变迁,同时,以技能退化倾向为主的技术选择提高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相对份额,进而拉大了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最后,基于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提出基于技术进步的就业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王立成 《经济师》2002,(9):177-178
加入WTO后 ,我们必须正视入世给我国农业和我国农民带来的巨大冲击。文章从弹性理论出发 ,从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我国农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和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供给富有弹性以及应对冲击的难度分析等角度对我国农业将要受到的冲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楼江  宦昱婷  李静 《经济论坛》2010,(11):94-96
土地资源作为支撑经济活动的基本投入要素,其经济供给存在一定弹性。本文立足于此观点,运用SPSS等工具,通过对上海市土地供给数据及经济数据的分析,认为上海市土地供给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且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逐渐减弱并趋于平稳的态势。因此,本文提出,上海市经济发展应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当加大资本投入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农业技术进步模式的选择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鹏 《技术经济》2005,24(1):11-12
1.1美国型。其特点是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1.2日本型。即走先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1.3西欧型,西欧型的农业技术进步一直是中型技术进步。即走劳动节约型与资源节约强同时并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张宏 《发展研究》1995,(1):59-61
学术界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即认为只要市场价格一放开,依靠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必然趋向均衡,这种说法不能认为完全没有道理。但它忽视了价值规律在农产品供求领域的调节作用,是有其特殊表现形式的。或者说,相对于其他产业产品来说,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弹性是比较小的,农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之所以缺乏价格弹性,价值规律对农产品与供给的调节作用,之所以有较大的局限性,是由以下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