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国家粮食安全又是农业产业安全的战略基石。当前,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和俄乌冲突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各种风险与挑战,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农业特区是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之举,建设农业特区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发展目标,既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突破口。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积极探索设立农业特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具有争当建设农业特区“排头兵”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粮食产量和商品量连续几年位列全国第一,具备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建设农业特区的产业优势,探索建设国家农业特区,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黑龙江省建设国家农业特区的基础条件及作用意义,提出在黑龙江省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战略构想,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发展农业特区,在客观必要性上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全球农业发展、国内外粮食安全为背景,分析了国外农业特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列举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实例,借鉴国外农业特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提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发达地区要不要有发达的农业?厦门的农业工作者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创建特区1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特区可以没有农村,但不可以没有农业"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为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农业体制,解放和发展特区的农业生产力,带领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大胆进行改革,实施科教兴农,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台交流合作,努力把特区农业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处于世纪之交特区农业战略的新探索,对广大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创办经济特区,给我国农业经济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它涉及到特区要不要搞农业以及特区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特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发挥特区的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特区农业作为一种特定的农业经济体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什么是特区农业,怎样办特区农业,众说纷纭,看法很不一致。对这个问题的明确回答,是研究特区农业的基础。现就我们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特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圳农业经受了土地锐减、人口激增的双重压力,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等途径,走出了一条基本适应特区发展、具有特区特色的“三高”农业路子。1994年农业总产值22.48亿元,鲜活产品出口创汇9.22亿港元,宝安、龙岗农村三级经济总收入70.9亿元,农业在农用土地比建特区前减少一倍的情况下,可比产值反而增长近三倍。农业伴随着特区建设的步伐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7.
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中央办特区的战略意图,我认为,特区农业的发展模式是开放型、蛙跳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窗口”作用,内外开放;二是综合经营、蛙跳式发展;三是特殊政策和优惠待遇。  相似文献   

8.
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促进中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需求,需要继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规划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河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使之具备了建立农业特区的基本条件.豫北豫西平原、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地区、南阳盆地等40多个农业大县是理想的区位选择,为此,国家和河南省应出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减免涉农企业税赋等综合优惠政策,尽快完成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9.
农业在海南特区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关系到海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只有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特区经济才有牢靠的基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打基础、用政策、抓落实、求效益”的方针,把发展农业生产摆在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一举打破了粮食生产徘徊局面,获得连续三年丰收。从1989年到1991年,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累计增产12亿斤。糖蔗、热带作物生产、畜牧、水产品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发展。199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4.8亿元。农村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一批贫困乡村摆脱了贫困状态。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新时代紧抓国家战略机遇,将"三省一区"设立农业特区,对振兴和发展国家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到"三省一区"设立农业特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四个方面着手,多角度剖析了设立农业特区的重要性,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东北部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农业话语权迈出探索性、示范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我国试办经济特区以来,已经过去了五年,特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经济特区通过外贸对农业的导向,促使特区农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从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向开放式商品经济,直至向外贸农业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创办特区以来,深圳农业发挥毗邻香港、澳门的地理优势,用好优惠政策,坚持“农业为特区建设服务,同时为出口服务”的方针,面向特区和香港两个市场,经过17年的努力,已逐步转变为企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在养鸡、养猪、养鱼、养蚝、养奶牛、种菜、种果等方面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鲜活农副产品连续多年不断地打进香港和国际市场,既增创了外汇收入,又提高了农业产值。  相似文献   

13.
办农业是汕头特区的一大特色。从1981年底起步至1987年底,汕头特区农业投资达1.4亿多元,办起了39家农业企业,其中外商投资农业企业12家,占特区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1/6。而农业的出口创汇一直是笔大数目,1982年至1984年三年打基础阶段共创汇400万美元,1985年创汇1740多万美元,1986年创汇2600万美元,1987年创汇3735万美元,六年共创汇8400多万美元,特区农副产品的外销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在此,就汕头特区农业发展的路子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进入九十年代中叶,深圳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进行第二次创业,再创新辉煌。在二次创业格局中的农业如何发展,如何为二次创业做出新贡献,本文在总结建立特区以来农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二次创业中农业发展可能受到制约因素以及现有的有利因素,提出农业如何再上新台阶的对策和措施。 一、辉煌的成就,坚实的基础 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人口迅速增长,对外鲜活  相似文献   

15.
苏联对外经济委员会副主席伊万诺夫不久前在会见日本经济新闻社代表时表示,苏准备在其远东地区开辟两个经济特区,一个为农业特区,另一个为工业特区。特区具体地点将在  相似文献   

16.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 发展特区市场农业──海南省万宁县奔小康的调查林玉权万宁县处于海南省东部海岸,面积1883平方公里,人口51万人,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县份。从1993年开始,这个县把组织带领农民奔小康作为农村和农业工作中心,发动引导农民立足资源优势,多形...  相似文献   

17.
汕头经济特区早在创立之时,市委、市政府结合汕头的实际,提出了建设以种养、水产、畜牧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四大农业商品基地作为特区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战略方针。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四大基地”的建设已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能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农口骨干企业,并逐步向集团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总结八一总场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的经验入手,探讨在特区国营农场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条件下,拓展职工自营经济,振兴农垦企业,提高农业职工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南端,与台湾隔海相望,夹于厦门、汕头两特区之间,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之一。漳州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优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实施以对台合作为重点的开放与开发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战略,使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后劲越来越足。从1978年至1994年的16年间,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年均递增8.35%,农民人均纯入年均增加100元。1994年农产品出口供货额达1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20.52%。实践证明,漳州与台湾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互助性和互利性。如何进一步开拓合作的领域和途径,成为推动两岸农业共同发展的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区各县、市、特区都相继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地方龙头企业,对促进全区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已成为我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效的关键。笔者最近对全区的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龙头企业的发展困难重重,举步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小,周转资金不足。我区的地方龙头企业多为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且都是近几年随着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