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我是当选总统奥巴马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但是我并不代表他或者他的政府来讲话,我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家来讲话的。我讲政策方面的情况,尤其是未来美国政策的方向,也会涉及到全球的政策方向。一、关于现状(一)短期的周期性问题首先讲我对现状的认识。作为全球的决策者,要区  相似文献   

2.
都市影像     
或许是由于出生在计程车上的缘故,胡一虎(Tiger)天性里有着奔波劳碌的命,语速快、行动快、思维快。快,成为他的一种标志。在主持《一虎一席谈》时,人们对他的霸道印象毁誉参半。而他自言如不强力制止,自己头脑中的闪光点就将付诸东流。新近Tiger出了本新书《我是谁》,书名颇具诱惑力。书中他以父亲的临终遗言回答了我是谁这个命题:未曾生我谁是我,  相似文献   

3.
说他的事,我深感困惑,不知从何说起;写他的事,我自知才疏学浅更是无从下笔。原因是我的成长历程和他密切相关,可以说他是我事业路上的一位智者。因他指教,我跨越无知,跨越自己;因他开示,我步入淡定,懂得享受境界。  相似文献   

4.
我一生两次见到周总理。第一次是在1960年一个不寻常的时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来海南视察工作。当时,我在万宁县委工作,在万宁我向他汇报工作,同桌吃饭,陪他视察。第二次是1962年,中央召开扩大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我出席了会议,多次见到周总理,还聆听他所作的工作报告。周总理逝世后,1978年我到北京参观纪念周总理的展览馆。我真正接近他,还是他视察海南在南林、兴隆、万宁时有半天时间,时间虽短但却在我一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总觉得周总理身上有一股不可抗拒的道德力量,吸引和感染着我。  相似文献   

5.
朱郑汇 《中国西部》2014,(36):120-121
<正>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让我动容;他的成就,让我瞩目。"  相似文献   

6.
我是先读李若冰写柴达木的散文,尔后才走进柴达木的。那时候他的那些散文都零零散散地发表在报刊上,凡我尽力可以找到的都会找来珍宝般地保存起来。他笔下的格尔木、察尔汗、大柴旦、茫崖、茶卡……都是我多次到过的地方。他在前,我在后。我发疯似地寻找李若冰的书,发疯似的读他的作品。我总觉得他就在我身边,就在我前面不停地走着,写着。我追他,却追不上;我崇  相似文献   

7.
4穆拉维约夫去彼得堡之后我在伊尔库次克和外贝加尔地区(为了编制该地区的军事统计)度过的两个半月足够令我确信,象总督带我去阿穆尔这样的对“新手”的关注是不白费的,布乡戈斯基对待我可说是没有一种刻薄话没用过,甚至简直是出言辱骂,如果有时他有所收敛,那也只是因为他知道我即将去彼得堡,耽心我在那里向总参谋部和总督告他的状。我一声不吱,虽然有时我不得不强咬嘴唇压住满腔怒火。为了两句话  相似文献   

8.
吕同举 《东北之窗》2011,(Z3):59-60
2010年3月20日(周六)深夜24点,喧嚣了一天的城市安静了下来,城里的大多数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可是,我的公司里还是灯火通明,我和公司的广告业务员新谷常男以及设计人员还在挑灯夜战,从早晨6点上班算起,我们已经工作了18个小时,而且这已经是第六天这样连续作战,那可真叫筋疲力尽,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我早想甩手回家啦,被逼无奈——新谷常男就像拿着枪一样盯着我,我不能走,也不敢走啊。我是公司的领导,新谷常男是公司职员,他的名片上写的是东方视野广告业务担当,按照等级来说他得听我的,我怎么反而这样在乎他呢?  相似文献   

9.
张嘉树 《东北之窗》2011,(Z3):138-138
我和宁岗老师有27年的交情,没想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他死了以后,在那个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要去的地方,为他致悼词。他静静地躺在我的身边,他在静静地听着我念叨他的生平,我却再也听不到他晴朗的笑声。  相似文献   

10.
我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一任党委书记,当时开发区始发点是在北仑的小港。小港有一个大家族李家就自然而然印入我脑子中。后来我担任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领导工作,又与李家在国内一些子弟有交往,例如李志光(就是李祖宁),他是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常委、办公厅主任。他到宁  相似文献   

11.
1985年6月17日到7月16日,我和刘靖基先生曾一同纺问美国。此行刘靖公(刘先生不喜欢人们称他为刘老,我们尊称他为“靖公”,他很高兴)和我,都是私人访问性质,但各有各的私,因此一路上两人有分有合。因为靖公知名度高,交际广阔,对我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2.
张嘉树 《东北之窗》2011,(5):138-138
我和宁岗老师有27年的交情,没想到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他死了以后,在那个我们每个人最后都要去的地方,为他致悼词。他静静地躺在我的身边,他在静静地听着我念叻他的生平,我却再也听不到他晴朗的笑声。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到伊尔库次克市去,是1957年夏季,那时候还是苏联的伊尔库次克州。那一年开始反右,高校有两个半月的放假。我就读于沈阳俄文专科校,班上有一个同学是伊尔库次克市人叫别柯夫。别柯夫要回去度暑假,邀请我跟他到伊尔库次克玩,也邀请同班的日本同学小宫纪元。小宫纪元的父亲(当时在我校任教)不同意他去,结果只有我同他走。我是这样想的,跟他到伊尔库次克去,比回福建家里还近得多,车费别柯夫要负责,不成  相似文献   

14.
今年11月7日,何亚斌同志来京送我一本书,是他刚刚出版的新著《产权交易新工具》。何亚斌同志是一位注重经济理论研究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我记得,1989年4月初,在北京举行的“改革十年:全国中青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即”京丰宾馆会议”)上,湖北与会的8位代表中,亚斌同志是其一。“京丰宾馆会议”后,天各一方。没想到,竟是“产权交易”使我们重新相聚。1995年2月我主笔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1998年9月出修订版)。亚斌告诉我,他在武汉一家书店看到这部书,引起了他的兴趣,1998年夏他从副厅长的岗位上  相似文献   

15.
父亲已经70多岁了。他说,他不怕热,就怕冷。所以,每年冬天,我都动员他到济南来"猫冬"。前几天,他又来了。如果是前几年,我不会去接他。因为他也是走过南、闯过北的人,也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县里的知名企业家,出了车站,打个车就到我家了。他也不喜欢我接他,因为这样他可以显示并未老。但今年有些不同,虽然身体看起来还硬朗,但中秋节回家,已经看出来他的身体和智力水平已经远不如从前。虽然他永远不会承认这些。这次接他,时间上有点差错。他是上午11点半到站的,而我们此前掌握的信息是下午1点才到。我们从家出门的时候,他已经下车了。路上,他给我打了两次电话,一次是问,到哪里了。我回答说,再有20分钟就到了。他  相似文献   

16.
上一篇,我们谈了抑郁。这一篇,我们来谈谈创业者。最近,有一位年轻的弟子跑来告诉我,他想创业。我问,为什么呢?他说,"我没有安全感,如果不创业的话,我实在没有办法跟富二代和官二代竞争了。"他是一个大型企业的中层,年薪在20多万,在他看来,创业是增强安全感的一个途径。我无法给他指引。我只能告诉他"创业是什么"——本来你每天只需工作8小时,  相似文献   

17.
黄宗跃 《中国西部》2014,(40):112-113
<正>那天,当父亲到我工作的地方看我时,我便将我心里堵着的那股长久无法发泄的悲伤说了出来。早晨听班长说试卷费只差小麦没交上,我想起昨天中午他爸来学校看他的事:昨天就在我手棒教科书匆匆赶往教室的时候,我被一位老人叫住了。他告诉我,他是小麦的父亲。他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零钱并请我转交给小麦。还记得当时他父亲说卷纸费也在其中,可是他怎么就没能按时交呢?"老师,他家可穷呢……"有同学告诉我。  相似文献   

18.
郑国栋 《走向世界》2015,(10):80-81
第一次见到万斯·布莱克摩尔是在安大略省中性县议会的会议上。我去旁听,他在开会。开完会后,他见来了一个陌生人,就跟我打招呼,然后热情地带我参观了县府大楼。第二次见他还是在县议会,他给我说他有一个农场,还说,他是牛仔。过了几天,他发来邮件请我一家到他家做客。他在邮件里嘱咐我带着游泳裤,他家有游泳池。还可穿条长裤,到他家骑马。万斯的农场有20英亩大,大约相当于中国的120亩地。他的房子占了一部分地,房屋周围一片草坪,还有马厩。加拿大的农场主一般住在自己的农场里,常常没有近  相似文献   

19.
summeco 《中国西部》2013,(29):154-155
今天,我终于坐对了车,看上了电影《一座城池》。人很少,整个厅加我一共就三个人,我坐在最后一排。在等待开场前的那几分钟,我不断回忆着三年前看过的原著,回忆着那时的我是如何痴迷韩寒和他的城池、他的国。我不得不自觉地将这次观影作为对过去那个热血的我的一次缅怀,难以分清是时间淹没了他的世界,还是成长清洗了我的观点。但无论如何,我像曾经一样爱着韩寒和他的书,并且在他所有的书中,我最爱的当属《一座城池》。  相似文献   

20.
侯伯文 《当代陕西》2011,(12):12-13
侯伯宇教授是我的二哥,是我的好哥哥。 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北大学工作,直到去世。他是把毕生都奉献给了我国西部的教学、科研事业。 我二哥被誉为“中国的骄傲”,我无权评说,但我可以肯定:他绝非英美教育的成果,他完完全全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