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新形势下,国有专业外贸公司的垄断地位已经丧失,面对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复杂的环境,江苏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升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初步分析了江苏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发展情况,提出了江苏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外贸易环境和政策的变迁,专业外贸公司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一步步下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须转型升级。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了利丰的商业模式创新机制,通过三重译码分析得出利丰的商业模式创新结构模型。最后指出专业外贸公司可借鉴利丰的成功经验走商业模式创新之路以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内外贸易环境和政策的变迁,专业外贸公司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一步步下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须转型升级。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了利丰的商业模式创新机制,通过三童译码分析得出利丰的商业模式创新结构模型。最后指出专业外贸公司可借羹刺丰的成功经验走商业模式创新之路以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民营经济已经进入到转型升级的阶段。江苏要缩小与浙江和广东民营经济的差距,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应当选择以下路径: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改革和创新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刘高榕 《消费导刊》2013,(11):15-17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于经济开发区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如何确保增长持续性,寻求发展长效性,竞争有效性,这既是一个新兴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前沿问题。本文基于创新型经济转型相关理论,通过对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调研、研判与归纳,研究提出了江苏经济开发区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特征,阐述了江苏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设计了江苏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例证法和因果分析法,探讨江苏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企业外部生存环境恶化与企业创新升级的内生动力不足是目前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障碍。基于此,本文从依托构建创新型城市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和民企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如何转变角色两方面出发来探讨相应解决之道,以期为江苏民营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决策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空间受限,部分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寻找外贸新增长点,并在深耕过程中逐步实现数字贸易转型,重塑核心竞争力,力争全球价值链升级。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引擎。文章首先分析跨境电商赋能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并通过调研79家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分析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进展、转型升级过程中遭遇的阻力,最后提出自贸区视角下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转型升级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加工贸易一直是江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江苏经济的增长.但江苏加工贸易主要从事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结合江苏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江苏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为江苏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硬实力支持。而本课题组在调查了101家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发现,除了硬实力的支持外,经营理念、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是目前影响江苏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四大重要软实力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金融危机及全国外贸增速进入"中低速"增长通道的大背景下,江苏外贸发展同样表现出"乏力"现象,进出口贸易增幅也相对减缓。江苏迫切需要在稳定外贸增长的同时,促进外贸产业转型升级。本文着力对江苏外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更好地制定转型升级的具体对策,从而推进江苏由外贸大省向强省转型。  相似文献   

11.
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理论选择及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 ,国有外贸企业失去了独享的外贸经营权 ,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变 ,使得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探讨我国国有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 ,为指导我国国有外贸企业转型 ,寻找适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九个月辽宁加工贸易数据,对金融危机对辽宁加工贸易的短期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加工贸易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相比于一般贸易对辽宁对外贸易的贡献更大;加工贸易增值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所增长,显示辽宁加工贸易技术含量有所提高,依靠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带动了辽宁加工贸易的发展,从客观上成为辽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动因,也说明逐步转型升级是辽宁加工贸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产品内贸易、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是一种新兴的国际产业分工方式,产品内贸易是其贸易形式.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不再仅仅局限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还包含同一生产价值链内部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内贸易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要成果,也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必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能力;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整体升级;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发挥技术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省际数据,引入空间回归方法估计了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再进一步控制技术创新水平,加入空间依赖性来估计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表明银行信贷与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股票市场仅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保险市场并没有表现出对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协调贸易与发展的温尼伯原则促进WTO将环境措施融入了多边贸易体系之中。2001年WTO多哈部长级会议上,各方一致同意就贸易与环境议题进行谈判,力图实现贸易、环境与发展“三赢”的局面。我国作为WTO成员国,必须实施贸易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外贸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协议,支持环境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倡集约化经营战略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技术型产品,替代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内部化环境成本,促进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发展;实施绿色产品战略,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纠纷,以实现贸易和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传统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采用SITC3分位数据,对1992-2012年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日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制成品领域内,制造业贸易在两国贸易总额中占主导地位,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结构已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变为产业间、产业内并存的格局;中日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受中日人均GDP差异、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中国企业市场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影响不显著。中国应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合理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以促进贸易模式由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向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  相似文献   

17.
从外贸规模、外贸结构、外贸效益、外贸可持续发展、外贸竞争力五个方面建立外贸增长方式及其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1995—2008年的数据,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成效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已有成效;规模指标显示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指标显示外贸结构在波动中优化,但优化程度与规模增长相比显得不足;效益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外贸竞争力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贸易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贸易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资源指标需要进一步提高,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且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我国在这场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受害最深,其影响主要表现在造成我国出口市场萎缩和对外贸易摩擦频繁爆发,导致我国外贸环境恶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发展路线,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督职能,强化出口企业市场主体功能,加快我国出口产业升级,以此来减少因贸易摩擦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贸易强国。  相似文献   

19.
白泉旺  俞海山  吕建锁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7(9):114-118,123
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及协调问题,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并已成为世贸组织多边谈判的主要议题。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我国在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二者在政策之间还缺乏进一步的协调与联系。因此,设立专门协调机构,以世贸组织有关贸易与环境规则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强化环境国际标准的管理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是协调我国对外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