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17条规定,贷款和应收款项主要是指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和一般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形成的应收款项等债权,因此(非金融)企业的应收账款属于企业的金融资产,依准则规定,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而作为企业金融资产的应收账款,流动性介于货币资金和存货之间,其变现能力对企业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以“现金至上”为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管理环境下,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不可回避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称"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工具定义为,"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本文仅探讨金融工具准则第七条中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应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较难理解,本文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给出界定,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阐述,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的会计处理提出质疑。同时结合自己的观点给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尹芳 《经济导刊》2007,(7):173-174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并在分类基础上采用了摊余(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下称“金融工具准则”)将金融工具定义为,“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本文仅探讨金融工具准则第七条中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相似文献   

6.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并在分类基础上采用了摊余(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进  相似文献   

7.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浪潮,国际金融界创新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改制及金融企业的境外上市,为此,中国政府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嵌入衍生金融工具及其会计处理、金融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确定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使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范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企业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金融资产等。为了金融资产管理需要,企业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转移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其他方,其目的是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生、降低因持有金融资产而引发的各种风险,其中:票据背书转让、应收账款保理、商业票据贴现、资产证券化、债务买断、回购等业务均属于金融资产转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会计处理内容。在此结合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相关规定,针对不同条件下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与计量,利用金融资产转移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和研究,确保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正确完成。  相似文献   

9.
王艳龙  叶婷 《时代经贸》2014,(2):142-143
金融资产转移包括应收票据背书转让、应收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商业银行贷款转让、附回购协议的证券类资产转让、签订期权的证券类资产转让以及金融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类型。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分为终止确认、继续涉入和继续确认三种情形,每种情形下的计量并不相同,其中继续涉入情形最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一、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 应收账款是企业对外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购货方、接受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广义的应收账款包括应收货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项。对于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增加销售收入,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弊端。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拥有应收账款,而是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一、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 应收账款是企业对外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购货方、接受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广义的应收账款包括应收货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项。对于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产销的统一体,企业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增加销售收入,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弊端。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拥有应收账款,而是应将其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应收账款是指因对外销售商品、产品、材料,提供劳务、服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及其他单位或个人收取的款项,包括应收销售款、应收劳务款、应收票据等.激烈的商业竞争,导致赊销在企业中已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反映为企业的资金占用,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扩大销售和盈利而进行的投资.应收账款管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应收款项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加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着手,加强应收款项管理,控制欠款风险,及时回笼资金。  相似文献   

14.
应收账款是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是现今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本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具体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在其合约签订并符合一定条件时进行确认;以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结合作为计量基础;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定表内列报和表外披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迪 《经济研究导刊》2014,(21):143-144
《企业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的定义是,企业因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应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发出产品赊销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和公司经营中发生的各类债权。对企业而言,应收账款是企业的一种债权,在应收账款发生时,企业一般会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或劳务合同,其中注明支付条款。应收账款的确认是伴随着赊销而发生的,其确认时间为销售或提供劳务事项成立时间。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时,才能确认收入,此时若未收到资金,即应确认应收账款。这四个条件是,企业己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相似文献   

17.
合并报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当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如存在差异,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在合并报表时由于内部交易的抵销,使得合并报表中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产生差异,对合并财务报表时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抵销、应收账款抵销以及企业合并时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征求意见稿与正式准则的出台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领域的空白,但准则中的相当多内容已在最近几年得到初步试验,尤其是《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对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公允价值的应用、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风险报酬”观与“控制”标准、金融资产四分类与金融负债二分类以及发起机构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详细披露等方面。本文对商品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袁内确认与计量、表外披露等方面的试论。  相似文献   

19.
何和平  陈伟群 《经济论坛》2006,(6):131-132,140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以下简称“税法”)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以扣除,经报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发布的《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附录》规定,一般企业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应收款项,计提范围较旧准则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