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构建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市场、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责作用不清,国内循环经济发展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循环经济制度变迁中还存在路径依赖、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循环经济主体角色错位等问题。因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影响面大而深远,政府要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规则设计者、监督者,遵循可操作性、经济性、法治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基于市场、政府主导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公众参与是环境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循环经济法规定公众参与制度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有立法体系完善的需要。国外丰富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和国内的政策、立法、实践为循环经济法规定公众参与制度提供了基础。循环经济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包括公众参与决策、实施消费和进行监督等内容。循环经济法应在总则对公众参与制度进行概括规定,并在分则中根据循环经济的各个阶段及环节分别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以博弈论的视角论证了具有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和公众等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是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同主体利益博弈的根本解决之道的基础上,根据发达国家和我国试点地区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供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鹤壁市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相关责任,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公众的参与作用,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法是指调整因循环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法律渊源,是指有关循环经济的各种法规所形成的体系.循环经济法应归类为经济法范畴,而不是环境法,循环经济相关立法的主体范围应当包括一切从事生产、服务和消费活动的政府、企业和公众.  相似文献   

6.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处于初步阶段,立法质量不高,法律修改工作滞后等问题。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思路;抓紧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及资源回收利用的规定,抓紧修改有关的法律,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则制度、科技支撑制度、激励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政府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7.
当前,煤炭城市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平衡,国家支持煤炭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一些煤炭城市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及制度不完善等。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修订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法制,强化政府责任;完善技术政策、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监督管理;通过立法,建立激励约束制度。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全面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主体,科学设计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合理地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层级体系,才能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全面理解和把握循环经济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主体,科学设计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合理地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的层级体系,才能全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仅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以往的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重估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关注不同生态伦理的整合与提升.深化了对生态阈值的研究,重视深层生态学的研究与追问.文章指出,虽然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解决.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建立循环经济的标准、标识、标志和认证制度;明确规定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强化产业政策的规范和引导制度;强化激励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自然垄断产业大多是民生性行业,民生行业大多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政府管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它体现着一种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制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自然垄断产业有效政府管制需要具备对自然垄断产业边界的准确界定、市场失灵及有效的管制体制等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空间,逐渐认识到需要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绩效。卓越绩效模式的管理手段是经过许多实践验证,符合现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形势的企业管理模式,其建设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把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框架,将卓越绩效模式的管理手段与广东省政府质量奖的操作运行情况相结合,分析其中的发展前景,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黑龙江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新型循环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循环科技研发力度及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宣传,提高民众意识。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产品是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的,但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涉及公用事业产品领域。公用事业产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增强竞争意识,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解决基础性项目的资金短缺,消除社会经济的“瓶颈”障碍。政府应采取合约出租、政府购买、特许经营、经济资助、政府参股等方式利用市场提供公用事业产品。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开始在一些企业实行,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价值链运营。积极运用环境成本信息,进行适应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链重构,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重构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应体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实现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官产学”创新网络与企业主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创新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创新网络也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官产学"创新网络由政府、企业、大学及科研院所三个主体组成,三个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科研院所提供智力保证,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的主导是由企业的性质、企业和区域发展、技术创新的性质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汤玉刚 《财贸研究》2006,17(3):64-70
政府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支出是实现其基本职能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政府支出结构的合理安排和适时调整是政府执政能力以及驾驭社会和谐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推进改革的我国政府而言,把握政府支出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一组财政支出跨国数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的结构变迁,本文从国际发展经验中抽象出一些能够为我所用的基本规律,希望能为我国的政府职能转换和政府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制度具有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自由企业制度;第二个层级是自由企业制度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第三个层级是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所具有的企业制度特征。而现实中人们往往在第三个层级上理解企业制度,这种认知局限产生了实践中的片面公司制。文章提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自由企业制度具有强烈的需求,自由企业制度是产生市场经济主体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性制度;产权制度的两个重要内生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自由企业制度宏观有效性的基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制度是自由企业制度建立的前提;自由企业制度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依托,是市场经济体制趋于成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必须承担的职能和责任。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具有人本性、均等性、参与性、共享性、预防性、服务性等特征。在政府资源稀缺的现实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以及民间资金的作用,要在解读国际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持网络,建好"654321系统工程",准确定位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利益相关方即政府、管理机构、社会力量、社区与残疾人基层组织等角色,建立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conomy, the best obtainable pattern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market economies, is an issue of constant interest for economists and politicians of the Western world. Can nationalisation of industries, i.e. the alteration or termination of control or ownership of private property by the state, improve 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a country and its workers and consumers? Here is a survey on the more than thirty years’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nationalisation in Great Brit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