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雍也第六编第二十八章: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仁”是什么,一部《论语》似乎并未从概念的角度对其作出回答。在孔子的后继者那里,对“仁”的论述也属指点性的,而不是界定性的。我们可以从其指点性的论述中看出“仁”的基本内涵:①“仁者爱人”。(《论语&;#183;颜渊》)“仁”就是爱人的意思,这是“仁”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爱是伦理意义上的,因而爱也就成了道德义务的爱。②“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183;学而》)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孝体现的是对父母的爱,悌体现的是对兄弟的爱。  相似文献   

3.
技术改造资金与基本建设资金,在使用上可不可以区分,关于这个问题,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曾于一九八一年在“经济问题”第十期上,以鼎仁之名发表过题为“如何区分挖、革、改资金与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界限”的文章,我认为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资金的使用范围是应该区分而且可以区分,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并涉及到“性与天道”问题,到底该如何理解孔子的人性思想,立足于孔子致力于对“德”的培养及对“仁”的实现所造成的矛盾来理解其人性思想,矛盾的解决依靠于一种自觉精神即“我欲仁斯仁至矣”,在人性论基础上通过“习”成为道德自觉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忠”、“恕”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命题。它们既是“仁”的主要内容,又是推行“仁”的基本方法,同时是古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当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也必须学会如何在社会中协调同他人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忠恕”之道对于建立和谐的现代人际关系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毅 《开放时代》2007,(4):88-104
“仁”、“义”、“礼”的儒家思想之“大传统”,与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人情”、“面子”之“小传统”有着某种内在的衔接性与紧张性。就“差序格局”而言,人伦“关系”网络以“仁”作为最高价值理念,其中以工具性资源为主的“人情”实践本质上即为“义”“利”混合的施报过程,以象征性资源为主的“面子”实践则具有比较明显的依“礼”行事之形式主义的“正名”特征,从而形成了工具差序性特殊主义之“人情”实践与象征和合性普遍主义之“面子”实践的糅合。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则可以比较清晰地区分为特殊主义之“情感性关系”与普遍主义之“工具性关系”的不同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7.
在“仁”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但是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统治阶级很难做到真正的“以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以民为本”的思想真正落到了实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仁”的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吕力 《经济论坛》2009,(18):87-88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差异,所谓中日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乃是一种误读。中国文化立基于“仁”。“为仁由已”的内在性向度使得中国人在形成组织时,可能排斥“科学主义”的西方式管理,也难以接受日本式的“基于恩的”等级森严的偏重秩序的管理模式。日本文化立基于“恩”,其价值观取向与中国文化“仁”的取向完全不同,这可能是日本更容易接受西方管理文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国崛起这个命题,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哲学上的诠释,孟子所谓“以仁假力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公孙丑上》)我理解,这里的“霸”,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霸权主义”,而是有影响力的国家;所谓的“仁”,则是国家制度,而“力”就是一个国家的现实国力。也就是说,大国崛起应具备实力和制度这两个要素。这好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婚育观念和传统家庭伦理关系、妇女地位的影响,就儒家的“仁”与“礼”、“忠”与“孝”、“富”与“教”几种观念以及儒家提倡的和谐观与阴阳观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天下善恶皆天理”中的“善恶”是指物而言,而非理有善恶,并从两个层次上区分出程颢的“善恶”,进而确认了程颢区分物的善恶与他追求的“仁”的精神境界是相一致的。程子的仁的核心正是要不论物于人为善还是恶,都要有物我一体的怀抱,不要因物于人的价值的差异而对物有远近亲疏的不同对待,而这正是程子所要追求的精神境界,也是其学说的主旨和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12.
蔡厚清 《经济师》2000,(12):22-23
孔子的管理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 ,当代西方管理理论思想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人群关系论等管理学诸学派理论之中。比较《论语》与当代西方管理的思想实质 ,对中西管理思想的交融以及促进管理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孔子管理思想的实质孔子的管理理论以国 (组织 )及国人 (组织中人 )为研究对象 ,其思想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富强为君主治国之目标 ,若“四海穷困” ,则“天禄永终”。以富足、自由、快乐为国人之生活目标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2、视“仁”为君、臣个人修养以及为政的指导思想。“仁”在…  相似文献   

13.
本然 《经济纵横》2006,(6):77-77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自觉意识,一种政治责任意识,一种奋发意识,一种远见意识。忧患意识经历了“敬”、“彝”、“礼”、“仁”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徐复观深刻地发掘了它所孕育的政治思想:自由精神,平等理念和政治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5.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自古就有“天下九塞之六寒”、“太行八陉之六除”之称.由于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公路交通“少”、“低”、“差”的问题突  相似文献   

16.
诚信与好的市场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展旗 《经济论坛》2004,(10):152-153
在词源意义上,中国古代典籍对“诚”与“信”早有论述。儒家有“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的“诚意”被当作实现“治国平天下”最高理想,提高个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步骤。“信”在儒家学说中是“仁、义、礼、智、信”伦理“五常”的重要内容,意思是说人应该诚实、守信,不言不由衷、不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17.
杨蓉 《经济研究导刊》2012,(21):295-296
三纲五常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渗透到了个体的心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做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指导。道德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即日常生活中五种常行的基本道德规范。如果说三纲的规定过于空洞与宽泛,那么五常则提出了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从目前德育工作的不足为出发点,阐述了儒家“五常”对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中庸”思维方法的管理学意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建坤 《经济问题》2000,(10):12-15
孔子“中庸”思维方法,是通过“中”、“和”范畴显示事物对立面同一性、质量互变关节点(度)的辩让思维方法,其“和实生物”、“叩其两端”、“君子时中”、“和为贵”等思想,为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方法论,具有时代性;同时,为反对“蔽于一曲而闳于大理”的片面性,树立辩证法全面性世界观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又具有真理性。孔子“中庸”思维方法,对现代企业生产要素管理、经营环节管理、组织制度管理、人  相似文献   

19.
建立更有竞争力的电信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发言,谈了他对中国电信业现状的看法。下面是他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企业股利政策文献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布莱克提出“股利之谜”,2001年砝码和弗仁奇提出“消失的现金股利之谜”。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对西方国家传统股利政策理论和现代股利政策理论流派进行了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