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中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将新建各类保障房3600万套,到"十二五"期末使保障房的覆盖率达到20%。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保障房建设,完成"十二五"保障房建设任务,资金将是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对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资金筹集渠道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清霞  曹扬 《中国金融家》2012,(11):142-143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里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预计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保障房覆盖率将达到20%。然而,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划拨收益的提取,以及传统商业银行贷款。由于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保障性住房收益低等原因,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面临着资金缺口巨大的融资困境。通过对保障房建设融资现状的分析,保障房建设中引入REITs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时代金融》2019,(5):73-75
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化改革为REITs支持保障性住房提供了机遇与条件。但与此同时,应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发展保障房REITs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风险与障碍,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影响保障房REITs是否能在我国市场生根发芽。本文梳理相关风险、障碍,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REITs资金供给模式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但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过程中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如果都由政府买单,势必会增加财政支出的压力。因此面对各地方政府巨额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需求,需要打破传统融资机制的路径依赖,本文探索通过使保险资金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地方保障房的建设融资中,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政府资金支持为主体的融资模式,创新保障性住房融资体制,以海宁地区为例为地方保障房建设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明确保障房建设过程中政府角色的界定,为构建与完善浙江地区住房保障融资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外主要保障房建设资金支持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借鉴其有效运行的内在机理,从而就如何推进我国保障房资金支持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融资长效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保障房投融资问题是制约其建设规模、速度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目前我国保障房项目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将PPP模式引入保障房建设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本文就融资模式选择、私人部门资金回收、风险分配、运行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军 《财经》2011,(21):170-173
保障房建设的大力推进,关键在于资金的落实.随着保障房种类的不断丰富、规模的不断增大,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应广开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体系,尽快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和建设机制,搭建成熟的保障房建设融资平台,从而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住房保障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保障工程,目前我国的保障房建设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不同层面的保障房,加大保障房供给,立足基本需求,解决我国保障房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保障房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就如何改善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影响保障房建设速度的关键原因是我国未彻底市场化体制下的资金来源渠道过于狭窄,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缺乏合理的引导机制。基于人本经济中对人的因素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照顾,我国保障房建设应该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作用,让"看得见的手"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引领各类资金的参与,并鼓励所有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成都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住房将达到2000万平方米,是"十一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量的5.6倍。当前,成都市保障房建设在土地供应和资金筹措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正"十二五"规划提出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目标是覆盖约20%的城镇居民家庭,其后,决策上对建设总规模又有加码,且更加强调从棚户区改造人手和注重"公租房"形式的有效供给,在住房保障方面覆盖范围之宽、投入力度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当然也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和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二是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孙洁博士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这两个问题完成了他  相似文献   

12.
高清霞  罗孟 《中国金融家》2013,(10):132-133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匮乏,与此同时,我国住房公积金规模却不断扩大,资金闲置现象突出,于是形成了保障房建设资金短缺和公积金大量闲置并存的现象。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2009年10月发出《关于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旨在盘活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以市场化金融模式支持公租房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勇 《武汉金融》2012,(10):24-26
本文估算了我国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缺口,并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政府诱导下的市场化金融手段为保障性住房融资。借鉴美国低收入住房投资税收优惠项目(LIHTC)的经验,本文对我国公租房项目的市场化融资模式进行了设计。基于不同情景下的测算,本文认为政策优惠下的公租房投资收益率对于私人资金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市场化融资模式是适合于我国公租房项目投资的。  相似文献   

14.
出处: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http://www.macrochina.com.cn),"高覆盖保障房建设的融资方式"2010-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在全国29个城市开展了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工作,申请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133个,贷款额度493亿元。可以设想,如果全面铺开,则全国有数千亿元的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能释放出来,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然而,与高覆盖率住房保障政策所对应的巨量融资需求相比,数千亿元的建设贷款尽管有所帮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理想的解决方案是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利用住房公积金的沉淀资金,借助适当的再融资工具,在资本市场上解决各种"先租后售"型保障房的建设资金问题,具  相似文献   

15.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是一项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设必须考虑到住房市场的供给情况。一味推行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反而会扰乱住房市场的秩序。对县级城市来说,大规模建设保障房则是不现实的。针对各类人口的住房需求,除了保障性住房以外,房地产市场上还存在出租屋、商品房、小产权房等其他住房供给形式。实际上,在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现有的住房供给就能满足部分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利用。在一些县级城市,如果能完善出租屋的配套设施,能适度给"小产权房"一定生存空间,那么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住房供应来分担部分住房保障的  相似文献   

16.
增加保障房供给,解决住房领域的民生问题是近两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地方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我国的住房保障工作欠账多,任务繁重,且多以集中新建为主要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形成保障房的大量供给确实存在很多问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保障房贷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晓燕 《银行家》2011,(11):54-56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需求约5.1万亿元,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及保障房建设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解决3万亿资金。商业银行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贡献力量,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商业银行有效开展保障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天津市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为确保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实现保障范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群众受益户数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天津市以金融创新破解保障房融资难题的各项举措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服务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万润坤  李欣 《云南金融》2012,(5X):313-313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2011年中国楼市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大力发展住房保障、快速实现人人"住有所居",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公共住房的公益性与保障性注定了其投资必然是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依靠现有的市场化融资手段显然难以推进;因所需金额数量巨大,完全依托财政资金来承担必然不现实。可以说,如何为公共住房建设设立有效和长期稳定的融资模式,是困扰我国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本文主要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讨论目前我国一线城市流行的保障房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20.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2011年中国楼市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大力发展住房保障、快速实现人人"住有所居",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公共住房的公益性与保障性注定了其投资必然是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依靠现有的市场化融资手段显然难以推进;因所需金额数量巨大,完全依托财政资金来承担必然不现实。可以说,如何为公共住房建设设立有效和长期稳定的融资模式,是困扰我国住房保障事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本文主要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讨论目前我国一线城市流行的保障房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