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合并会计报表反映和报告了在其共同控制之下的一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括情况,以便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该经济实体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而在编制企业合并会计报表时,对于与集团内部交易相关的经济业务应通过编制抵销分录进行调整。本文主要分析与内部交易相关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抵销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2.
左桂云  张泽南 《新智慧》2008,(11):19-20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抵销;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的部分应当抵销。但该准则未明确规定由于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如何抵销。笔者就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合并日及以后期间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的合并抵销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拥军 《新智慧》2007,(12):41-42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固定资产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以及对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的部分应当抵销。但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如何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理,新会计准则中并未明确规定。本文结合实例,对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因销售商品形成的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的抵销及所得税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华  李雅文 《新智慧》2006,(8):30-31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人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销售商品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所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应当抵销。对存货、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与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相关的部分应当抵销。笔在此对集团公司内部交易存货跌价准备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抵销处理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高洪义 《新智慧》2006,(3):26-27
企业从集团内部其他企业取得固定资产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如何将其影响抵销呢?现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只规范了内部购人固定资产抵销时的会计处理,没有涉及到其他方式下取得固定资产的抵销。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郭晓燚 《新智慧》2004,(11A):25-26
《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内部存货交易的合并抵销方法,不仅对购销当期的合并抵销需要分三种情况进行抵销处理,而且对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的合并抵销又需要分多笔分录予以完成。笔认为,这样的合并抵销方法使本来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实际操作容易发生抵销错误。另外,《企业会计制度》中最新介绍的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方法,在确认应抵销的多计提跌价准备金额的方法上也比较复杂。为此,本介绍一种简易的内部存货交易的合并抵销方法,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相似文献   

7.
卢新国 《新智慧》2004,(10B):40-41
在做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时,非货币性资产减值的抵销问题是一个难点,必须分清情况,妥善加以处理。本仅就存货和固定资产减值的抵销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根据《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要求,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将集团内部固定资产购销活动产生的未实现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并相应调整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及利润表相关项目的金额,但在实际编制中企业并没考虑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会计处理,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例:假设乙公司为甲公司的子公司,甲公司以100万元的价格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乙公司,销售成本为80万元。乙公司购买该产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并以直线法按5年年限进行折旧,净残值为零。假定交易时间为2000年1月1日,为方便计算,该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交易当年按12个月进行折旧。按照现行处理方法应该是:2000年12月31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将该固定资产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相抵销。合并抵销分录为:借:主营业务收入100万元;贷:主营业务成本80万元,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同时,将当期多计提的折旧予以抵销:借:累计折旧4万元;贷:管理费用4万元。2001年12月31日合并抵销分录为:借:期初未分配利润20万元;贷:固定资产原价20万元。借:累计折旧4万元;贷:期初未分配利润4万元。借:累计折旧4万元;贷:管理费用4万元。2002年1...  相似文献   

9.
魏兴福 《新智慧》2005,(1):59-59
在现行教材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中,对于母子公司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分三种,一种是发生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即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原价”科目,另外两种分别是不计提折旧与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都是借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原价”、“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对此,笔认为有欠妥当。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集团公司在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其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若发生了减值,由此会出现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变化,合并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抵销也会因是否考虑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账务处理方法。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一、考虑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的变化例:2001年,集团公司向子公司销售商品,售价为120万元,成本为90万元,子公司购入商品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20万元。2001年底可收回金额为70万元,预计尚可使用7年,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2002年末可收回金额回升为80万元。2001年子公司计提折旧10万元[(120-20)&;#247;10],计提减值准备40万元(120-10-70);集团公司计提折旧7万元[(90-20)&;#247;10],计提减值准备13万元(90-7-70)。2002年的抵销处理分析如下:2002年末计提折旧时应以2001年已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为基数,2002年末集团公司、子公司报表计提折旧均为8.57万元[(70-10)&;#247;7]。2002年末合并会计报表不需要抵销当期折旧,因为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出发并未多提折旧。2002年末子公司报表固定资产减值...  相似文献   

11.
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小于其账面价值时应确认减值损失。合并报表应对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资产组减值进行抵销处理。初次编制合并报表下资产组的减值抵销可借鉴个别报表资产减值抵销的处理方法,通过设置分摊率确认各单项资产的减值抵销金额。连续编制合并报表下应先抵销资产组中单项资产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的未实现利润和减值损失的抵销处理,再调整账面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企业编制合并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一、当期内部交易存货跌价准备的抵销处理存货跌价准备是按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故:个别会计报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内部交易+内部交易存货价值中包括的未实现内-内部交易存货可变现净值(公式一)如果从企业集团的角度来看,这部分未实现内部,多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减,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应作抵减处理:合并报表期末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内部交易-内部交易存货可变现净值由公式一可得:合并报表期末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个别会计报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内部交易存货价值中包括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公式二)如果公式二小于或等于零,则内部交易存货的实际成本小于或等于可变现净值,无须计提跌价准备,在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将计提的跌价准备全部从管理费用中抵减。抵销分录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如果公式二大于零,则内部交易存货的实际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须计提跌价准备,但应扣除内部交易存货价值中包括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分录为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例1:A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日以现金投资取得B公司60%的股权...  相似文献   

13.
于蕾 《新智慧》2004,(8B):46-46
根据《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简称《关联暂行规定》),上市公司将持有的固定资产出售给关联方,应将实际交易价格超过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资本公积。《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简称《合并暂行规定》)中,没有具体规定这一类交易的抵销处理方法。但注册会计师教材中是这样处理的。对于销售企业来说,在其个别资产负债  相似文献   

14.
吴纳 《新智慧》2000,(2):44-45
在合并会计报表实务中,母公司对内部发生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只抵销母公司股权的份额,而对子公司销售收入中相对于少数股东的份额则不进行抵销处理,将其视为已实现销售收入,即未实现损益全部由母公司享有,笔认为这样处理欠妥。  相似文献   

15.
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常发生固定资产购销业务,即一方将自产产品等出售给集团内其他公司作为固定资产使用。正常情况下,购入方要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但也有不计提折旧的情形。《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而购入的单台设备在规定价值以下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可以一次或分次计入费用,不再计提折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只对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本期以及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的抵销处理进行了规范,而对一次(或分次)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的那部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如何抵销处理未做规定。  相似文献   

16.
黄治兵 《新智慧》2004,(10A):29-30
对于一方将存货出售给另一方作为固定资产的交易,出售方作为独立核算的法律主体,不仅要按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确认销售收入,而且要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缴纳增值税。作为购货方,由于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所以只能将其计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由此造成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这种内部交易只能视为企业集团通过在建工程自建固定资产,它不能产生利润,作为固定资产原价确认的也只能是其建造成本,因此,必须将销售该产品的内部销售收入和内部销售成本予以抵销,将购买方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销售方确认的损益也予以抵销。  相似文献   

17.
丁希宝 《新智慧》2006,(10):21-22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权与债务项目应当相互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互抵销后,产生的差额应当计入投资收益项目;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债券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应当与其相对应的发行方利息费用相互抵销。以上规定,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内容不同的是,对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券投资与应付债券相互抵销后,产生的差额不再作为合并价差处理,而是计入投资收益。笔将通过举例探讨合并财务报表中内部债券投资的抵销处理。  相似文献   

18.
孙文军 《新智慧》2004,(1A):48-49
关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在建工程完工后转为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建工程在未完工时发生减值,应提取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但对工程完工后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处理则没有规定。在实务中,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①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以在建工程账面余额作为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同时,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相应转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分录为: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同时,借: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9.
张瑞龙 《新智慧》2004,(9B):41-42
经过研究分析,合并会计报表(简称“合并报表”)编制中抵销分录的编制可总结为以下四句话:抵销内部交易与事项;据实列报外部交易与事项;按所有权益比例计提盈余公积;连续合并先抵销期初未分配利润再抵销当期内部交易与事项。按照此原则可以理解编制合并报表时的各项抵销分录,并可以解释编制合并报表时存在的一些疑问。  相似文献   

20.
何飞 《新智慧》2006,(5):59-59
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可能有三种情形:一是从一方的固定资产转为另一方的固定资产;二是从一方的商品转为另一方的固定资产;三是从一方的固定资产转为另一方的商品。大多数教材主要是针对第一种情况作抵销处理,而对第二和第三种情况很少涉及。由于第三种情况极少发生。本试对第二种情况的会计处理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