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晓江 《中国报业》2012,(24):79-82
本文通过具体的采访案例,梳理了当下"走转改"活动的传统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走转改"活动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与它从我国历来的新闻工作传统中汲取的能量密不可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到,这一活动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更多地关注到了我国国情的变化这一现实。从实证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如此重视‘走转改’活动"、"我国现阶段应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走转改’活动"以及"‘走转改’活动的现实意义和理性思考"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建辉 《中国报业》2012,(16):111-112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指导出现了"喉舌论"、"导向论"和"能力论"三个阶段;学术界的探讨也在不断地向新闻本位回归,在此基础上,"走转改"新闻应运而生。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地方电视台,如何紧扣走转改主题,将走转改推向纵深?本文通过对福州电视台的走转改新闻报道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地方电视台在走转改中必须肩负的社会使命,对新闻真正回归本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央号召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新闻战线闻风而动,高潮迭起,捷报频传,理论之谈可谓多矣。本文尝试以独特务实的视角,专题探讨市地级党报"走转改"的现实问题,分"难走之困、必转之路、可改之行"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理据兼备,紧贴实际,力求突出理论上的针对性和操作上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中央号召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全国新闻战线闻风而动,高潮迭起,捷报频传,理论之谈可谓多矣。本文尝试以独特务实的视角,专题探讨市地级党报"走转改"的现实问题,分"难走之困、必转之路、可改之行"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理据兼备,紧贴实际,力求突出理论上的针对性和操作上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王竑 《中国报业》2020,(2):46-47
本文从媒体管理的角度,分析当前传统新闻媒体"走转改"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指出新闻媒体应站位新时代、深化"走转改",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主体,构建"走转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量化考核指标,做到导向清晰,激励约束有力有效。应注重策划,栏目出彩,活动丰富,沟通协调各方资源,放大平台作用效能,全面加强管理,拓展管理广度和深度,大力实施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记者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来到上海新天地时,路边停着的两辆老爷车——1912年产的"银鬼"和1927年产的"幻影一代"——已经引起了路人的围观。在不时响起的快门声中,记者采访了这辆"幻影一代"的主人——周勇,世界经典收藏车巡汇展主席。BT:您是何时开始收藏老爷车的?为什么?周勇:我从小就喜欢汽车,那时候能看到的是中国的红旗。10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有个同事说带我参加一个派对,我们来到一个古堡式庄园,这是劳斯莱斯和宾利的车主俱乐部,后来我就很自然地加入  相似文献   

7.
郭俊英 《中国报业》2018,(11):58-59
在当前报纸经营举步维艰的大环境下,地市党报如何提升影响力、传播力,值得报人深思。笔者结合忻州日报"走转改"报道实践,从三个方面对如何使"走转改"活动结合实际、让党报出新出彩、提升党报传播力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郑晓晖 《中国报业》2014,(20):38-39
“走转改”是全媒体时代媒体“谋发展、求共存”的内部需求,也是新时期记者新责任的集中体现。本文首先阐述了全媒体时代记者“走转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全媒体时代记者“走转改”的若干途径,旨在强化对“走转改”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推动记者“走转改”的有效践行。  相似文献   

9.
彭涛 《中国报业》2014,(4):7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北京市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在"走转改"活动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辟媒体与群众保持心心相系之路。  相似文献   

10.
徐兰 《创业家》2010,(3):62-65
高科技制造业到底与传统制造企业有何差异?为什么要团伙创业才可能赢?为什么必须开放股权,合康变频用过去这十年"九死一生"的经历给出了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1.
<正> 有一对夫妇经常吵架,左邻右舍都受不了,而他们的对面住着一个和睦的家庭。一天,这对常吵架的夫妇决定观察一下对面邻居的生活,看看他们为什么能够生活得这样和睦。于是,太太一个人跑到对面邻居的围墙外,留心这家人在说什么。回来后,先生问:"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吵架吗?"太太笑着回答:"因为他们一家都是‘坏人’,所以吵不起来啊。"先生莫名其妙,独自前往,恰巧看到邻居家正在为自行车被盗的事情讨论,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12.
陈宗荣 《中国报业》2012,(18):118-119
南充日报社深入学习"走转改"的实践精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笔者以供职的南充日报社为例,将报社的具体实践活动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201年8月起,“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下简称“走转改”)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开展,一大批贴近基层的新闻报道涌现出来。时至今日,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的传播环境下,“走转改”活动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但也随之而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让“走转改”在成为新闻工作者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贯穿始末的工作态度,如何在新闻实践中拓宽“走转改”的理论外延、增强传播效度、凸显社会价值等议题,也成为了新闻界所应注意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傅剑青 《中国报业》2018,(23):76-7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赞不绝口,那么,我们采写的新闻作品能否也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吸引大家的眼球,调动大家的"胃口"呢?作为衢州土生土长的媒体《农家报》做了有益的探索,结合"走转改"活动,通过走基层、下田地、访农户,捕捉乡村"原生态"新闻。  相似文献   

15.
树立开放办报理念,坚持开放办报方向,走出去采访、走出去宣传、走出去交流、走出去合作。社会办报深化了"走转改"活动,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更多地留给群众,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报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使报业发展向报业和非报业产业全面发展的方向推进,实现"多媒体运作,多元化经营"。  相似文献   

16.
黄钦 《中国报业》2012,(14):22-24
在"走转改"活动中,农民媒介形象建构从微观走向宏观,"转喻"的运用使得农民话语力量得到加强,但农民在话语等级上依然处于较低层次,是话语的"被指名者";开放式的建构模式使得文本更具多义性,多维的建构方式使得"问题农民"、"情义农民"、"文化农民"、"职业农民"、"现代农民"得到全景式展现。  相似文献   

17.
厦门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结合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充分发挥党报主导舆论的优势,在破解舆论监督难的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索。笔者以厦门日报《监督在线》为例,具体论述了党报在整合多方面的监督力量,通过有序、有效舆论督评,实现监督效应最大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8.
柳传志、任正非和马云,分别是联想、华为和阿里巴巴的创业人,他们是中国企业界教父级的人物。他们有多少钱?这不是笔者的问题,我没有这么"势利"。我只是常听到有人很是疑惑地问:为什么柳传志从来没上过什么富豪榜?为什么马云最近两年才出现在富豪榜上?为什么任正非在富豪榜上的排名是300位之后?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家的价值,一定要以身家多少来衡量吗?第二个问题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之创始人,跻身富豪行列是标  相似文献   

19.
<正>"红孩子"依靠在母婴用品市场上的成功销售,营业额不亚于发展了8年的当当、卓越。并早已实现了盈利.其持续快速的增长速度。引起同行震惊。为什么"红孩子"能在短短3年之内创造B2C奇迹.为什么"红孩子"成都分公司开业一个月就坐上了行业的头把交椅。并占据行业近50%的销售份额?"红孩子"CEO徐沛欣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全国没有母婴用品的一站式卖场。并且家长在婴幼产品的选择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多的是信赖朋友、品牌和渠道。做过天使领域投资的徐沛欣深知.信息不对称正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机会,于是徐沛欣等人决定以母婴用品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而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既是"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一个契机,也是我国新闻界改革开放3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活动。中国消费者报社在深入学习领会"走转改"精神实质与重大意义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国家工商总局的中心工作,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