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由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领导,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组织的《技术经济手册》(农业卷)编写工作会议于1985年4月10日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各部门,各单位近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总干事任俨同志主持。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负责人,研究员乌家培同志和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总干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何桂庭同志发表了讲话。该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8月5日至6日,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主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技术经济论坛在云南省昆明市隆重召开。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专家学者、管理者代表等360余人出席了会议。云南大学副校长杨泽宇、国家02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邱钢女士、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由于我国传统的外向型贸易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短缺、环境社会成本攀升、经济风险增大、财政负担过重、国际摩擦加剧、可持续发展能力削弱的挑战,因此,改变原有的贸易发展战略成为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任务。目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抓住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剧烈变革的发展机遇期,及时调整贸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外贸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立足于我国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调整贸易结构,引导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王洛林担任总负责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4月28日在京发布《春季报告》。 报告预测,如果国际经济环境渐趋平稳的走势不出现大的反复,我国宏观调控继续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将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的评价指标界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单位GDP能源消耗的降低和环境污染水平的下降.随后,在考虑了各地区间经济活动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的空间面板模型(SAR和SEM)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实际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破坏次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地区以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而以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存在改善或恶化的省际差异,表明控制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技术经济》2013,(9):F0004-F0004
<正>2013年8月6-7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年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技术经济的作用与实践"。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管理者和企业界代表150余人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研究员主持,江西省副省长谢茹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学会理事长孙晓郁在开幕辞中回顾了本届理事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学的角度对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内涵进行论述,并与增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对应范畴进行全方位的辨析。得出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照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要求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又要求从通常的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1年春季报告日前向社会公布。据专家预测,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将在7.8%左右。 该报告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认为。如果国际经济环境不出现程度较大的恶化趋势,我国宏观调控继续以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明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在海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在国家实施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把节能减排作为实现宏观调控、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新的形势和新的政策环境下,"6·18"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新的机遇,提出"6·18"应对的转型提升思路及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东经济》2013,(2):60-60
1月20日,来自分专家,在此间举行的“201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上,对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作出分析和预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主办的“2013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围绕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走势、“三农”问题、外贸、房地产以及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中国原有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从加速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教育投入、深化国企改革和抑制收入差距等方面论述实现转变的途径。同时还对加速转变应该注意克服问题作以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2.
<正> 一、1991年经济形势的预测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的学者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当年和下年的经济形势进行预测与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90年9月我们采用由数量经济  相似文献   

13.
里白 《经济师》2008,(6):6-7
我国经济在客观上存在强劲增长的动力,同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能源与环境压力。“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和污染排放总量下降10%的约束性目标,表明了政府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心。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8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期间,本刊记者有幸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研究员对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趋势和节能减排目标进行的分析和政策建议。现摘要整理以访谈形式刊发。  相似文献   

14.
《技术经济》2013,(11):F0004-F0004
<正>2013年10月26日—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6家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国技术经济论坛在大理学院举行。本次论坛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支撑与应用探讨"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150余人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大理学院校长杨荣新分别在开幕式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增加型转向效率提高型的经济学内涵在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运用了35个工业行业2000-2008年数据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规模报酬情况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报酬递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现阶段分工与技术创新仍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向报酬递增驱动的机制,最为根本的在于分工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升社会福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评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怎样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社会各界都日趋关注的问题,也将成为中共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议题。该文阐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福祉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福祉转化度低的原因和结果,提出调整政府的目标和定位,构建"社会整体福祉最大化"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是资源的最终配置者,是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应用者和推广者,是制度环境的构建者和市场环境的塑造者,因此,企业家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推动力量。企业家转型滞后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迟缓的重要原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尽快推动企业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了解经济增长方式演变的基本规律,可以对我国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在资源、环境、经济结构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和困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问题,必须转化经济增长方式、保持经济增长速度.而对新时代的高中生来说,读书不是唯一的任务,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适当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接下来就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特点着手,探讨其转变的策略,以促使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卫平,男,经济学博士,1951年出生于jE京。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外数家高校的兼职、客座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评委员会(国际部)成员,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欧盟经济研究会理事,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执行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