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型城市区域”是城市—区域迈入协同发展阶段的高级形态,具有多维要素流高效互动的空间、网络特征。珠江三角洲正呈现经济繁荣、空间连绵、市场一体、功能分化的特征,并正迈向“巨型城市区域”,以珠江三角洲为实证研究对象,借助多源大数据刻画其功能节点与网络特征,并进行发育测度。研究发现:(1)“功能城市区域”不断涌现,多级节点体系形成。区域内共192个功能节点,其中核心城市广州占49个,深圳42个;(2)区域间要素互动剧烈,广佛跨界单向紧密、深莞双向紧密,深圳多中心网络结构明显,广州核心边缘结构明显;(3)区域整体繁荣并形成以深圳都市圈、广州都市圈为核心的四大功能区域;(4)珠三角深嵌于全球—地方体系,功能节点不断重组,形成巨型功能地域。随着各类流要素向内湾集聚,珠江三角洲未来将形成更完整、高级的一体化区域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2.
空间规划策略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竞争力视角对城市空间组织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深入分析,从竞争资源、竞争载体、竞争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卓越的城市空间架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从都市圈、市域、都市发展区、主城四个层面对南京城市空间影响其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格局进行了总体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以城市竞争力为导向,建构了未来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3.
多中心视角下的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是拉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相似文献   

5.
一般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一体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同丹 《城市问题》2007,(11):15-19
就都市经济圈内一般城市融入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路径进行分析,指出其具体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培育统一要素市场,对接产业分工与协作,融入都市圈快速交通圈,打造通用信息平台,遵循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城镇体系发展分区规划,交流与共享人才资源,创新政府公共协调制度等方面.一般城市通过上述方式汇入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以此实现整个都市圈,进而实现城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振奋人心的口号。 近三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两倍.除亩沪穗外.发展可圈可点的城市实在太多:滨江近海的南京,  相似文献   

7.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肇始于20世纪末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全球经贸联系的日益紧密,生产的分散化与管理的集中化导致国家间的竞争逐步演变为骨干城市及其所依托的城镇群体之间的竞争。立足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实践,衔接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的理论前沿,着眼于当前我国城市区域体制转型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凸显的深层次的体制障碍和运作瓶颈,采用城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背景、方法、视角、内容等多个层面,系统归纳和评述了中外城市区域增长的网络化治理机制,并从城市区域治理的增长网络、增长政体、增长制度和增长管理等角度提出了相关拓展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近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打破行政壁垒,强化经济区经济。都市圈以超大、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已经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紧密的经济区经济,其一体化进程正是打破行政分割的过程,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举足轻重。由于都市圈核心城市所处阶段和区位条件不同,都市圈一体化路径是多样性的。因此,都市圈一体化要根据核心城市规模和密度选择合适的一体化空间,采用多中心结构建立都市圈空间一体化支点,基于核心城市的聚集或扩散机制建立空间利益共同体,根据核心城市不同区位条件选择合适的一体化目标。基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都市圈一体化要以空间利益为纽带重塑新空间。具体而言,一是淡化行政级别,建立扁平化共同治理模式;二是强化经济关系,建立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联盟组织;三是分类型制定一体化目标与步骤,探索等级开发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消费者需求向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种认识说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和物流管理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供应链管理决不等同于物流管理,二者是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系统观在城市品牌建设中的折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茫茫无尽的荒野走进楼宇林立的城市,人类不断从无知走向文明,又继续从文明迈向更高的文明。城市,作为人类历史进程的见证,处处散发着智慧之光。21世纪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之称,未来的世界被认为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早在1993年联合国东京“大城市管理”会议就宣告:“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1996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与会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和政府代表团通过的宣言中指出:“城镇是文明中心,他们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精神及科学的进步”,并再次提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这些预言阐明了城市化是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在世界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剧的今天,城市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的城市,等于一座没有生命的孤城,必将被滔滔的历史洪流所淹没。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性格,也许岁月会随风飘逝,可打上品牌烙印的城市的脸孔却会永远清晰。  相似文献   

14.
黄友爱 《经济界》2006,(1):82-86
20世纪60至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表明,其所依赖的传统激进“中心-外围”理论和“国际依附论”存在内在缺陷,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以产品周期理论为核心的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新经济地理理论则考虑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外部性和运输成本等因素,阐述了区域经济形成和增长的动因。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开放的地区主义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原则,主导了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和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竞争有限资源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城市营销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繁荣区域经济的有效工具开始备受关注。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整合,以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要求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发展集群,提升城镇化整体发展质量,成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实现集群式发展的核心载体,而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于城市群、都市圈融合发展具有引导性、支撑性作用。上海“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需要强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空间界定方法的应用研究——以成都都市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圈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以成都平原为主体的地域空间上有条件形成一个都市圈.将成都与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进行计算,最后综合划定成都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为成都、自贡、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眉山、雅安、资阳等.根据指标划分,确定德阳、绵阳、眉山、资阳为内圈层城市,自贡、遂宁、内江...  相似文献   

18.
北京世界城市区域的空间范围划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世界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强化首都北京发展的区域基础,建设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全面推动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本研究采用交流强度、断裂点、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兼顾距离、服务和行政划分等原则,依托经济社会联系和资源环境保障的划分依据,明确北京世界城市区域存在三个层次的空间范围,即北京世界城市区域的核心区域、紧密区域和合作区域。结合各地区发展现状,指出北京在各个层次区域的核心地位和各区域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刘宏革 《活力》2004,(7):79-79
21世纪是经济竞争的世纪,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不再是经济竞争的主要要素。我国作为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而来。特别是黑龙江省鹤岗、鸡西、大庆、伊春等城市,因油、煤、林而兴,是典型的资源性城市。新世纪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群中的不同城市在竞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功能有机整合、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使城市群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更大的创造性和更持久的发展潜力,以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城市群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功能分工有所变化近年来随着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城市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