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虚拟水研究已成为水科学的研究热点,在解决水资源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虚拟水及其相关概念、虚拟水的量化研究、虚拟水战略、水足迹、虚拟水贸易及虚拟水流动、虚拟水与水资源和粮食资源的关系、虚拟水生态补偿领域7个方面综述了虚拟水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做了展望:虚拟水研究应按照特征 结构 格局 机理的研究范式,进一步加强虚拟水的系统性研究;应加强基于虚拟水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将虚拟水思想与水权理论相结合,创新水权理论;根据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及虚拟水在绿水中的地位与作用,可适当减少绿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既维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
系统梳理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成果,分析了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与流域内生态补偿的不同特点,包括调水工程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的影响、水源流域上下游与受水区的补偿关系、调水给水源流域下游带来的损失等。调水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多源于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包括成本与机会损失法、支付意愿法、价值损失法、生态足迹法等,考虑受水区用水量、水资源价值、支付意愿等因素对补偿量进行分担。由于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影响的复杂性,且调水工程布局向网络化发展,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一是调水对水源流域和受水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技术;二是调水给水源流域上下游带来成本与损失的测算方法;三是调水给受水区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测算方法;四是系统考虑水源流域上游保护成本和下游损失及受水区效益,构建调水补偿关系和标准测算模型;五是对于网络化调水格局下补偿主体与对象的复杂关系,研发适用的补偿原理和标准测算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问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从补偿理论基础、补偿标准计算、补偿对象和方式、补偿资金来源渠道、以及相关法律问题方面进行了研究。今后我国应加强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基础理论、定量化方法和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补偿已成为我国生态保护、恢复和建设的主要手段,流域水生态补偿是我国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区域利益冲突,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水生态补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构建太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北部蓝藻暴发事件给予人们重要警示,必须充分认识到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必须实行水污染防治的制度创新,着力构建太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本文阐述了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并初步探索了太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足迹的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理论与方法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应用是当前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在已有水足迹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水资源相关评价指标对原有模型进行修正,构建符合流域生态补偿情况的水足迹模型。以根据大樟溪流域生态补偿为例,核算大樟溪上游水源区以及下游受水区的水足迹,同时运用机会成本法对流域上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和限制当地发展而损失的间接投入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水足迹的生态补偿模型可以将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与水生态保护的经济活动联系起来,可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提供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视角的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2000年和2010年农业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化肥、农药、农膜)的流动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格局。结果显示,黄淮海和东北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东南和华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粮食安全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也蒙受较大损失。提出基于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视角的中国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思路和政策建议,并建议从发展生态农业、盘活农业生态资本这两个"拉力"方面与农业生态补偿这个"推力"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发展农业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是典型的中国式跨界流域,在分析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理论基础、补偿标准的确定及补偿途径等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排污权交易的跨界流域混合式生态补偿标准测算计量模型。选取安徽省境内淮河流域流经的8个主要城市2000—2014年人均GDP及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利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归纳与处理,最终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0.
11.
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与资金分配是建立跨省水生态补偿机制的难点和关键问题,需要结合试点以来的实际保护投入和保护效果,根据补偿性质的不同,分别计算直接成本补偿量和机会损失补偿量,再将直接成本补偿量分配到水源区各区县。建立基于跨省断面水量水质和投入效益的补偿量计算模型与资金分配的熵权模型,以东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试点为例,计算得到江西省东江源区水生态保护年补偿量31.86亿元,其中直接成本补偿量11.06亿元,并按37.2%、32.2%、30.6%的比例分配给源区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此结果高于《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的补偿金额,可为我国实施跨省水生态补偿中优化补偿标准和资金使用,实施差别化补偿方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湿地补水的社会实践中,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成为解决相关地区之间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对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并从补水方案、湿地补水补偿关系、生态补偿标准、生态补偿方式和分担分配等四个主要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详细论述。从法规体系、资金保障、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和协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湿地补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水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日趋严重,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制度创新,它顺应生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平衡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提高生态损害救济效率与维护生态秩序三大功能。但这一制度的具体实施面临磋商权利主体地位混淆、磋商与诉讼衔接机制不畅、环境生态利益与其他社会公共利益难以衡平等问题。针对水生态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从建立损害赔偿的政府责任制、确立磋商与诉讼衔接机制、健全损害赔偿的法律程序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与优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主要是要利用政府控制和经济手段以保护生态环境,目的是能够调节生态利用各环节上不同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得失,并能合理利用和使用自然环境资源,以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的。目前,我国的这项工作已经进了大量有益的尝试,但还没能够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生态补偿制度。文章主要梳理了国内主要生态补偿机制理论,把一些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案例进行效果和问题列举,我国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模式的探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水电开发的现状与特点,界定生态补偿的含义,建立生态补偿的模式,引入经济修正系数θ构建水电开发的生态补偿模型。并就某水电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利用该模型进行具体的补偿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经济修正系数θ与地域性有关;该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破坏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