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农作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农业有近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的农作制度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大致说来,我国的农作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撂荒农作制撂荒农作制,是我国历史上最初采用的一种农作制度。由于当时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所以这种农作制是一种最低级、最粗放的农作制度。近人对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的研究表明:原始农业的农作制大致可划分为“刀耕农业”和“锄耕农业”两个阶段。刀耕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使用刀斧、木棒之类极其简陋的工具,实行“刀耕火种”,对土地的利用,一般是砍种一年之后撂荒,然后另垦新荒。刀耕火种的原始人,多营迁徙无定的生活,这一阶段相当于生荒农作制阶段。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词典条目选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农业 使用石器工具为主、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大体指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使用石刀、石铲、石锄等简陋的生产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在新石器时代以前,采集和狩猎是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方式,恩格斯称之为“以采集现成的天然生产物为主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我们对中国古代南方水田耕作体系的再探计和再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隋唐宋元时期,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和旱作的“开垄作沟”这两个环节组成的。及至明清时期,随着间套复种的发展,不耕而种的“免耕播种”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南方水田的耕作体系是由水田的“耕耙耖耘”;旱作的“开垄作沟”和间套复种的“免耕播种”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三个环节的结合,而是在多数情况下,采取两种结合方式。即在稻麦(豆、菜)轮作复种的条件下,采取水田“耕耙耖耘”和旱作“开垄作沟”的结合方式;而在间作套种的条件下,则采取“翻耕耙耢与免耕播种的结合方式。我们认为,水耕与旱耕结合,翻耕与免耕结合、免耕与耨耕结合,是南方水田耕作的三大优良传统,在现代的耕作改制中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农史文摘     
商代农耕与农业生产状况摘自《郑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16~23页。作者:陈旭,全文约8400字。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经济较为繁荣的一个王朝,经济的繁荣是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本文对商代农业的耕作与生产状况作了探讨。关于商代农耕的性质,古代的农业耕作,有锄耕和犁耕之分。有的同志认为,商代的农耕已进入犁耕,其主要论点是甲骨文中的“犁”字。这种观点,是值得商讨的。从考古发掘的商代农耕工具看,主要是石铲、骨铲、蚌铲,尤其是石铲数量是相当多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楚雄市结合本市第一轮土地承包已经到期的实际,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历时6个多月,圆满完成了第二轮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工作。全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的19个乡镇148个村9个办事处2864个合作社(其中12个合作社无承包土地),共签订第二轮土地承包合同80584份,鉴证合同80584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证》80584本,做到了“三个百分之百”;建立合同档案3053卷,实现了合同管理齐备的“三卡一证一…  相似文献   

6.
说"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昕 《中国农史》2004,23(3):8-14
耦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按农事需要而适当结合的耕作方法。由于它的结合前提必须是两人或两件农具,因而产生了“耦耕”这个名称,凡具有同时使用两个或两种农具完成同一种农艺;或两人、或两具协作完成同一种农艺的耕作方式都可称为“耦耕”,或简称为“耦”。“耦耕”这类工作方式,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变换为不同的农具和不同的结合形式。历史文献中的“耦”字,多数情况下不是指农具。许多情况下是“耦耕”一词的缩写,是指的耕作方法,而且是不断变化着的耕作方法。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上,在局部时空范围,可能出现过名称为“耦”的农具,但没有形成定型的农具传留下来,所以在总结传统农具为代表的《王祯农书》中,也没有称为“耦”的农具。  相似文献   

7.
铁耕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富阳镇铁耕村距县城8公里,辖1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8户农户、人口1067人;全村耕地总面积5850亩,其中水田1315亩,旱地4535亩,人均耕地面积5.48亩.从2006年以来,该村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在确保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创造了以"土地流转共议制、产业发展片区制、公共资源配置集中制"(简称"三制")为发展抓手的"铁耕模式",通过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整合,实行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后发展农村迅速走向经济强村的有效捷径.  相似文献   

8.
在利用地力从事农业活动,历时近万年的中国土地,由于掌握到一套“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的“用”、“养”相结合的优良传统,直至今天,“地力”不但不衰竭,且能借“人功”简长期保持“常新壮”状态。应该肯定,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在原始农业时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最初,只是竭地力而种,进行所谓“掠夺式”耕作,知“用”而不知“养”。土地原有的养料,经过一年复一年地进行稼(种)穑(获),逐渐为作物耗尽,地力日竭,从而作物收获量也显著地由丰而俭而歉。当时首先得到的教训和对策,就是顾而之他,另垦新荒。这里,可用甄克思(Jenks.Edward)的话作说明:“盖烈泽启田(垦生荒)之后,秋收春播,岁而为之,若将暨于无穷也者。顾同亩不粪,而所播之种又同,不数岁地力竭矣。……始则见其收之益  相似文献   

9.
<正>夏、商、西周时期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前后建立的三个奴隶制国家。农业生产已经逐步脱离了原始社会的状态,农业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生产工具、耕作栽培、田间管理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明和创造,进入了协田耦耕时代。商代的奴隶们三人一组在连绵不断的井田上耕作,人们称这种耕作方式为"协田"。西周以后改为两人协同耕作,称为"耦耕"。所以夏商周也被称为协田耦耕时代。当时人们使用耒耜挖掘沟渠洫涝灌溉,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  相似文献   

10.
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规模与水平,往往反映出一个国家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科学技术水平。一般来说,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活动;反之,朝廷腐败、战乱频繁就出现土地荒芜现象,更无暇顾及土地开发。历史的回顾原始社会,实行“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土地开发水平很低。战国时,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鼓励开发土地。土地开发的理论也有了发展,《荀子·王制》一书提出了土地考察、开发、利用、治理的原则和要求。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多次发布…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有土地租赁制目前对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的分类法之一是:出让制、租赁制、作价入股制。这就意味着出让制不属于租赁制,只有年租制、短租制才属于租赁制。从字面含义上来看,似乎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实行出让制是把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卖”给使用者;实行租赁制则是把土地使用权按年、按月“出租”给使用者。然而,既然并不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那么,无论是把土地使用权“出卖”给使用者,还是“出租”给使用者,在本质上都是实行租赁制。我国实行的出让制,借鉴自香港的“批租制”,而香港的“批租制”则来源于英国…  相似文献   

12.
农户承包耕地地块零碎分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河南省信阳地区而言,一个农户承包的耕地少则三五块,一般十几块,多则三五十块。承包耕地分布有远有近,有好有差,有山坡也有水田。有的一块田地分成若干小块,户户各占其一;有些山区农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承包很小一块土地,极不方便,干脆弃而不耕。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土地承包分配时要求绝对平均搭配造成的。这种搭配确实是“平均”、“公平”了,但是也给耕作、管理、规划等带来了不便,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发展规模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干部群众对此都有反映。这是土地承包经营工作中应该完善和…  相似文献   

13.
改革沿江旱地耕作制是提高沿江旱地种植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哪种耕作制经济效益高?如何改革沿江旱地耕作制?我们通过在江津县金刚乡圣中村试验观察、分析、比较的结果如下: 一、“小麦——花生”。实行这种耕作制的农户有4户,亩产小麦423斤,花生239斤。每百斤小麦按23.00元计价,花生按50.00元计价,加上副产物,亩产值达233.17元,亩平均支出费用49.13元,亩纯收入184.04元,亩用工44.25个,日  相似文献   

14.
用事实说话     
近期,房价过快上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某些房地产开发商继“房价高是土地招拍挂制度造成”的鼓噪之后,又抛出房价高是“地荒”催生的所谓新论。剖析、辩明其中是非,堵住房地产市场的“乌鸦嘴”,以正视听,大有必要。所谓“地荒”说,其核心要点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国家对土地实行了严管的政策,紧缩“地根”,形成了“地荒论”———所谓房地产用地供应不足,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这种说法能否站住脚,且让事实来说话。2004年年初,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势头过快、经济运行过热的苗头,国家提出了紧缩银根和调控土地市场、紧缩…  相似文献   

15.
私人建房实行“双轨”制供地初探浙江省绍兴县土地局局长谢扬春我们绍兴县土地管理局去年下半年在斗门、齐贤、东浦等7个镇开展私人建房用地实行“双轨”供地的试点。所谓“双轨”制,就是私人建房用地的提供方式,既有行政划拨,也有有偿出让。到去年年底止,全县以行政...  相似文献   

16.
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我国西汉成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氾胜之发明的一种旱地耕作法,它代表了秦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农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亩收百斛”的高产指标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许多专家、学者多方探讨。但以往大都注意了增产的土地因素,然而分岐甚大;而对增产的宇宙因素却很少有人涉足。因此,笔者不揣浅陋,试撰拙文,以示对“亩收百斛”之管见。一、区种法的田间布置《氾胜之书》说:“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坂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而为之。”可见,区种法不一定用好地,凡荒山、丘陵、坡地都可做区田,以粪为主,充分发挥地力的作用。因其原理是把大块土地分成许多小区,故名区田。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萌芽阶段、农用土地使用权流转迅速发展阶段、非农用地流转和农用地向非农用地流转迅速发展阶段、农村集体土地市场规范发展阶段。一、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从实行家庭承包制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对应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整个经济仍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运行。对于市场的调节范围局限在日常的物品,国家对粮油的价格牢牢抓住不放,对于关系农村稳定的土地,根本不提“市场”。但这一阶段也出现…  相似文献   

18.
说“耦”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耦”的本义“耦”和“耦耕”,早在先秦文献中出现。但是,对其解释颇有分歧。大致可归为七说: 1.唐人贾公彦认为“耦”就是“二人各执一耜,……虽共发一尺之地,未必并发”。唐人孔颖达与贾公彦持同说,但所释操作方式比贾氏明确。他说:“计耦事者,以耕必二耜,相对共发一尺之地”。今人胡德平、杜耀西两先生结合民族学史料,发挥孔、贾二氏见解,认为:“耦耕”是两个男子夹掘一穴,两个妇女手执木锄打碎磨平土块。2.清人程瑶田基本认同上说,但加上“发土”。他说:“二人并二耜而耦耕之,合力共  相似文献   

19.
据《学术研究》蓝勇撰文:传统观点认为刀耕火种是中国最原始的和最早的一种农业耕作方式,所以一提起刀耕火种,就指明其代表一种极其落后的原始的耕作方式,往往简单地认为所有地区的农业文明产生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但是,通过从历史地理学、人类学对刀耕火种的深入研究表明,这种看法是有待商榷的。中国历史时期刀耕火种产生十分早,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原始农业耕作方式,中国南方山地最早的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是经典的刀耕火种。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刀耕火种主要是指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湿润季风条件下以游动耕作和烧山林为基本特征的山地旱作的耕作  相似文献   

20.
魏天安 《中国农史》1999,18(3):8-18
宋代官田租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官田有的免纳租课,或交纳相当于二税的低额租,有的实行分成制,或交纳每亩l石左右的高额租。官田租课的高低,主要与经营方式有关,同时也受边防形势及地理因素影响。在宋代,统支统收的军兵屯耕制已经衰落,以役代租的授田制仅在沿边部分地区实施,按比例分成(五五分或六四分)的官庄包耕制受括田、买牛、建房、给种粮农具等条件限制,时兴时废。在宋代官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不投资、不参与土地经营的分段出租制。不过,分段出租制又给地主包佃官田敞开了太门,官田的所有权因不断受到侵蚀而有向私田转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