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的经济增长阶段,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常常导致经济滞缓甚至逆增长的状况。我国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就必须转变现有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其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生产、消费、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改造或调控现有的线性物质流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效率,形成资源和能源效率较高的物质循环模式。因此,在制定和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和战略时,必须抓住其本质和核心内容,对经济活动的物质流进行分析,建立物质流分析账户,调控物质流动模式,实施物质流管理,优化经济结构,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经济要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企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体,它对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制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该是整个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环节。循环经济是由清洁生产发展而来,在企业清洁生产基础上形成…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会达到极限。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使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要求我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循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应运而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内在运行机理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规律和方式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使整个生产、经济和消费过程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  相似文献   

6.
吴彬 《河北企业》2007,(10):35-36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企业只有依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在生态产业链中的定位,才能真正成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主体。  相似文献   

7.
关于循环经济与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城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地区,因此研究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与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揭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简要分析了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弘要性,对国内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国家已把循环经济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战略性举措。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区域经济、城乡建没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现结合乌鲁木齐锂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财务管理实践做些分析与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倡导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战略举措。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出台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越来越多的省市、地区和企业积极进行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以循环经济为重要内容的新的发展时期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经济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态势.循环经济在我国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应用于相对脆弱的农业领域更是薄弱环节。但走循环经济之路,正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且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可持续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循环物流贯穿于循环经济的全过程,是循环经济链的联系纽带.如何梳理循环经济与循环物流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理,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循环经济与物流的关联与作用,探讨两者之间的运作机理,提出有助于两者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模式的形势,中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为实施这个决策,中央政府可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制定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但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政府来说,基本没有上述宏观调控手段。市县政府如何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职权范围内采用合适的手段来推进循环经济,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态势,但这种高速增长不能长期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牺牲等为代价。作为一个有着590万户籍人口、而资源较为贫乏的地级市,苏州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才能使经济发展引发的环境、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研究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过程的前提下,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以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4年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到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再到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已经将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这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相似文献   

18.
经济解读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简称3R原则)的减物质化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李靖 《中外管理》2012,(4):55-56
在循环经济领域,不懂政策的企业是赚不到钱的!说起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绕不过王维平教授。王维平,著名循环经济专家、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是中国最早进行循环经济实证研究的专家。他曾参与起草《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推动循环经济成为国家意志,起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晶 《河北企业》2010,(1):42-42
<正>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仿生生态经济。大自然生长本来就是一个完美的循环,在工业社会化之后,人为的改造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循环。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及节约型社会的引导下,人们为了节约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