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论述了循环经济及其特征,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并从生产、产业、技术、经济、法规等五大体系方面分析研究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强  郭莉 《经济研究导刊》2009,(19):100-101
由于循环经济不仅要求技术层面上的资源利用创新,还体现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变革,因而被欧盟及其成员国确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徐州市工业经济的特点,首先充分考察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了徐州市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应树立的指导思想,应确立的基本原则及应建立或完善的主要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原则,阐述了循环经济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并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积极、快速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是首要任务。选择适合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系统地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是有效实现、检验并推进区域循环经济,进而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经济发展能否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技术是否完善和成熟,能否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平台。在研究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展嫁接技术和嫁接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且为新兴产业与已有循环经济体系联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包菊芳 《技术经济》2007,26(4):14-17,43
根据循环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发展上的约束,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价值链各环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循环经济环境下产业价值链的一般形式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是当前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领域。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视角,构建了由经济和环境两个子系统组成的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及其产业群2006-2011年循环经济发展协同度评价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揭示了各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群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水平落后于各产业水平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渊源,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且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最后提供了推进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和体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等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对循环经济理论假设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假设是建立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解其前提假设可以更明确地把握循环经济理论相比较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发展实质。本文在简单概括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原则的基础上分析并说明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前提假设,并以此分析循环经济理论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视角下的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战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众所周知的资源大省,物产富饶。但是这种长期以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改变云南资源型经济一头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对云南资源型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云南资源型经济转型提出了探索性的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2.
在尝试对新常态经济内涵进行量化的基础上,运用指数分解法和索洛余数法分别测算了北京市经济新常态期间技术创新带来的分产业节能量、耗能量以及能源反弹效应,系统评价了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耗的影响,进一步预测了新常态下北京市2015-2020年发展趋势,以期为北京市及全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3年,北京市逐渐由新常态经济的“潜伏期”进入新常态期;希克斯中性技术创新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2000年之后技术创新节能量迅速增长,受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反弹耗能量和反弹效应呈波动趋势;经济增长越慢,技术创新的节能效应和反弹耗能效应越小;新常态下现有要素投入规模和结构决定了短期内北京市GDP年均增速不能低于4.50%,否则会由于经济增长过慢导致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抑制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了数字经济对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且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较为稳健。其次,从全要素构成来看,数字经济促进技术效率提升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无论对于技术效率低的地区还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均能促进其技术效率提升。最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不显著,只有技术进步本身较高的地区才能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表现出独特的竞争与依赖关系。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在于调整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来看,我国经济正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与之相对应,上层建筑方面也将经历从行政区行政到区域行政,最终到区域治理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源于要素的不断积累和优化配置,而制度的持续调整与完善则强化了这一过程,同时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及政府角色的转换也有效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另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均持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虚拟经济"的理论进行了诠释,并分析了其内在演变的阶段和特性,特别指出了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往往会导致破坏力极大的金融危机;接着我们实证分析了中美之间虚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产生的机理;最后,文章总结了新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的新特点,并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经济和大国经济三个视角,理性地对中国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浓缩式解读。通过归纳,我们寻找到了根植于中国经济体系中最为本质的三对关系。立足于对三对关系的剖析,发现了危机后中国经济体系的基本矛盾,对它的发现也宣告了中国旧有的增长模式确实走到了历史尽头。在此基础上,思索出解决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究竟需要哪些条件及其实现手段,最终得出了后危机时期发展中国经济的基本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8.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的战略任务,也是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在对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甘肃县域经济弱势走强、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经济结构失调情况下,要想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走绿色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热点的共享经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共享经济以移动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基于协同分享的价值理念,促使人们形成一种适度消费、理性消费与个性化消费的新观念,已成为当今创新经济主流。共享经济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从其内在本质看,主要涉及4重伦理维度:消费伦理、信任伦理、隐私伦理以及社交伦理。从伦理维度重新审视和反思共享经济发展样态,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其本质,而且有助于国家从立法、技术投入、资金投入以及观念变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促进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