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农民向城镇转移获取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被缩减,而获取非农收入的成本率反而加大,堵塞了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渠道,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要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城镇化的有效推动因素,必须从提高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两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估计1993~2008年省区农业生产函数,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劳动和农地边际生产率省际差异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论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转移就业压力是制约农业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省际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收敛,却扩大了省际农地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通过农地边际生产率提升农业边际生产率,劳动的可流动性使得基础设施建设对其边际生产率的整体影响并不显著.要充分增强基础设施投资协调省际农业发展水平的能力,还得解决农业劳动城市化带来的“弱质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在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情况下的农业发展机制模型,揭示了劳动力转移、农业资本深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三者之间的关系,劳动力转移通过促进农业资本深化,进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农业劳均资本增长率与非农就业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利用中国1991~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业劳均资本增长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业劳动力跨部门转移又显著地促进了农业劳均资本增长,因此,现阶段中国农业正处在资本加速深化时期,也即位于倒U曲线的左侧.基于此,在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加快农业资本深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民离土创业意识逐步增强,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实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合理配置成为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趋势.笔者对甘肃酒泉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提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农地经营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及其形成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述评,并对国内理论界就农地规模化经营问题讨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表明,农地规模经营与效率的关系往往因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发展政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国应该全面考察发展中国家农地规模经营低效率的原因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现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地实行农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农民收入增长措施的效果越来越弱,人力资本投资受到人们重视。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提高务农收入,同时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提高非农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包括扶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做好有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等。  相似文献   

7.
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产出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本文基于安徽三县的调查,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五个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这些问题有的影响土地流转的数量,有的影响土地流转的质量,最终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检验了金融可得性对土地流转的综合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提高金融可得性虽然对土地租入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效促进了土地租出.同时,提升金融可得性促使家庭农业劳动力显著减少,非农劳动力和闲暇消费显著上升.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地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农村金融政策应以扩大非农就业为重点,土地...  相似文献   

9.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间配置的结构效应,以及农业等各行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增长效应。文章利用指数分解方法,对1978—2019年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力和生产率数据展开分析,尝试探究不同省份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能所在。结果显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不同程度下降,但部分省份农业相对于非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上升;第二,从结构效应看,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份劳动力结构效应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带动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多数省份结构效应增势正在减弱;第三,从增长效应看,“十三五”时期各省份全员劳动生产率背后的增长效应继续提高,东、中部增长效应总体更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效应较高省份则集中在农业大省。从农业视角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仍有促进作用,但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长期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加速的态势。土地流转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农业投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该文结合运城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对运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线性农业生产函数具有很多优点,适于农业生产分析.通过模型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劳动和资本(尤其是资本)的贡献较大,而土地暂时还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各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因地区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前位居现代主流经济学地位的新古典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由于完全排除了特定经济制度和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框架,以至在与新剑桥学派发起的"剑桥资本争论"中不断以逻辑悖论形式公诸于众;从 而表明,真正的收入分配理论须联系到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这一竞争经济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过改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方法估算了结构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结构转变效应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它能够解释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1/10,这比通常估计的要低;其影响呈U型变化,在1998年以前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加入WTO之后又升至更高水平。由于中国各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论技术进步、资本效率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 2 0年来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状况和资本生产率的变化趋势 ,发现中国经济的累积技术水平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资本边际生产率虽然出现递减的趋势 ,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因此 ,中国经济增长并未表现出不可持续的特征 ,仍存在动态改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扩大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保持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庭承包制与农业经营效益低下的矛盾,其原因不是家庭土地承包制本身,而是土地小规模分散经营。因此,保持农村家庭承包制的稳定,需要从家庭土地承包规模的变动中求得整体制度的稳定。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自主流转机制,及时调整家庭经营规模,这不仅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也是保证家庭承包责任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探讨的是对人力资本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诸要素如何分享人力资本增殖的成果,关键和难点是份额的确定,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局限性。这种经济学局限性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法律强制、教育投资社会化等多种途径来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资本要素在广东省流通服务业中的使用和配置效率问题,首先运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出历年广东流通服务业中各行业以不变价计算的固定资本存量,再以收入法估算出历年行业的资本边际贡献份额,并计算了行业的不变价增加值,在此基础上估计出1993年~2003年10年间各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结果表明:这些行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在这10年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即资本的使用效率在提高,但交通运输业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偏低,且行业间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增大,行业间资本的配置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飞跃,预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转型阶段.针对当前“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已经来临”这一基本“国情命题”的判断,基于“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边际生产率理论,通过计算、比较和分析1990—2010年我国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数据,证实我国在2005年前后跨越了刘易斯第一拐点,正式进入到劳动力有限供给的新阶段.要完全消除两部门的生产率缺口从而实现“一元经济”,静态估计至少需要32年左右,也即我国将在2043年迎来刘易斯第二拐点.当前政策上,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有效应对潜在的通胀风险,正确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劳动用工制度的配套改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房地产泡沫到底有多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Ramsey模型,采取资本边际收益率法,实证测试了2000~2004年我国房地产的泡沫度,得出了期间我国房地产经历了从负泡沫、无泡沫到正泡沫演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徘徊不前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逐步建立和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以制度创新来改变已不再完全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现行土地经营模式,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再次解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