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放的自主创新模式;开放的研究平台;开放的人才平台;开放的资金平台。 一个模式:产学研结合驱动模式。 两条服务链:专业性知识创新服务链和综合配套创新服务链。 三个聚焦:高端产业聚焦、高端人才聚焦和高端研发聚焦。 四个体系: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资本市场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创新孵化体系。 五种价值观:创新、客户.执行、共享,诚信。 六种核心能力:创新的战略思维能力、创新的机制改革能力、创新的空间配置能力、创新的系统服务能力,创新的资源统筹能力.创新的战略协同能力。  相似文献   

2.
谢晓飞 《特区经济》2005,(5):375-376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企业较早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是将企业的三大流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创造社会财富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Make One——基于软件功能构件的通用电子设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基于传统的系统体系结构模式而设计的信息设备与其应用功能之间存在整体堆积性和时空不变性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先进的信息产品应用功能软件化、构件化的思想,提出一种新的设备与应用功能可互相分离、应用功能构件可重载的Make One设备模式,讨论了Make One模式设备的功能结构特点;进而,给出了一个Make One设备模型的嵌入式容器-构件实现方案;最后,探讨了在互联网环境下Make One模式的应用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普遍采用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高增长主要靠高投入、高排放来维持,导致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日益紧迫的问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的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有两点,一是价格因素,二是成本障碍。现阶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构建全面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和依靠科技力量发挥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5.
企业物流系统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定义了企业物流系统的质量,指出了企业物流系统质量是一种全面的质量观,并据此构建了企业物流系统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将此评价体系应用于J公司,找出该公司物流系统改进的要点。  相似文献   

6.
黄丽 《魅力中国》2013,(28):260-260
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角度阐明了武汉1+8城市圈导游人员在职培训模式探宛的重要性,基于谪模式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应从建立导游在职学习的四级培训体系、打造四个培训系统、利用四种培训资源来探宛武汉1+8城市圈导游人员在职培训模式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熊晟钰 《魅力中国》2011,(10):134-135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以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作为三本教育的独立学院处于本科的末端,高职的前端,如何定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走出一务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为例,结合其办学实践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巩英洲  王建雯 《发展》2011,(10):84-8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解决农村地区如何改变落后面貌及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要以农村为依托,通过农村自身体系的发展,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而生态村建设正是农村自身体系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广东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推动全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是对30年来广东工业化进程的继承与深化,是提高广东国际竞争力、国内竞争力、产业升级优化的一个必由之路。因此,系统总结经济转型期广东工业化模式的经验,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新世纪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本文分析创新体系各要素的特征、地位和作用及其整体功能,论述系统内部四大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双向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理论、实践意义的深入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我国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