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经界》2006,(6)
(本刊记者赵晓萌燕纯),日前,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会长王茂林指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竞争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和价值非凡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国际信用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资质性品牌。为了适应中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和美国邓白氏集团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共同编制了“中国国际信用企业评级标准”,并开展了“中国国际信用企业”推展活动,联手将“中国国际信用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2.
"由于信用缺失,中国企业损失1.5万亿元。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用危机。"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会长王茂林在"中国国际信用企业"推广活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信用缺失给我国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影响了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有人估算,中国企业在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违反经济秩序等问题造成的损  相似文献   

3.
郑彦 《销售与管理》2006,(10):42-45
美国营销专家Larry Light在分析21世纪的营销趋势时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一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而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知名品牌。” 今天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而品牌竞争力较弱。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 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快速扭转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来自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KGSM)的三位洋医生走进本期《对话》,与本土专家一起为华旗资讯总裁冯军先生的“爱国者”作一个细致的诊断,一起探讨中国品牌在走向世界舞台中的优势和劣势,在追求利润和选择品牌过程的两难境地中如何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千百十工程”:为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2006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枉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一定规模的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创造有利条件,全方位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并不断提升服务价值,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是我国继“中国制造”业之后.“中国服务”业振兴和崛起的标志。[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临的将是竞争激烈和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面对的既是机遇的诱惑,又是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国信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信保以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为使命,采取了以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这一国际通行的做法,既有效控制、规避出口风险,又推动企业快速开拓海外市场。然而,中国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了解甚少,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种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法开拓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6.
简讯     
《国际贸易》1995,(6):41-41
深圳的历史使命 深圳是靠“外引内联”发展起来的,且逐步形成了以内地—深圳—国际市场“三点一线”的开放态势,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赢得了竞争优势和比较利益。今天的深圳又将“如何服务全国、辐射内地,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实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1996年,OECD提出了“知识经济”概念,在科学技术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也正实现着形式的改变,即知识型投资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主流趋向。本从跨国公司进行知识型投资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启示3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市场的规模显著增加,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加大投资.甚至将研发中心移至中国。当众多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加快在中国的本土化步伐时.中国到海外投资的企业也悄然加紧了在投资国的本土化进程。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跨国企业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缺乏跨国经营本土化的经验没有国际化的管理手段.缺乏高层次跨国经营本土人才.以及技术和资金本土化的限制.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能生产出适应海外不同市场的产品。加之信息不灵和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使我国许多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9.
陈宇 《商界名家》2006,(2):24-28
在很长一段时间.跨国公司的一种现象令人十分不解和沮丧。许多跨国公司及大企业在进入中国后,不是用他们先进的“国际惯例”影响和改变中国企业的行为向良性转变.而是迅速让自身“异化”:不是靠公平竞争获取市场.而是靠行贿“寻租”搞“攻关”摆平政府或领导;出了麻烦时(例如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等),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是先找“上面”疏通关系;虽经营利润相当丰厚.仍采用各种方法逃税漏税:甚至有的跨国公司在中国产品质量出了问题时,也不像在国外那样重视消费者利益.而是采取沉默.回避、不予补偿的等消极行为。  相似文献   

10.
《对外经贸统计》2005,(2):10-11
近年来,中国的电信企业不断加快进军海外的步伐。作为中国电信企业“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华为和中兴在开拓围际电信市场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支持华为、中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增长点之一。其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电信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走出去”是中央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在“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进程中,令企业最为揪心的莫过于资金的匮乏。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同国际大承包商相比如同小舢板比拼大航母。为了争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大的市场蛋糕,中国企业开始自觉将竞争对手变成联盟伙伴,渴望同银行捆绑成“利益共同体”。如今,事情好办了。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俞国壮表示,该行过去、现在和将来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努力创新、开办政策性金融新的业务品种。  相似文献   

12.
罗时凡 《财贸经济》1995,(11):43-46
论用国内市场换取国际资本的适度选择及其对策罗时凡近年来国际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呈上升态势,但从投资项目看,仍带有试探性。许多外国大公司、大财团来中国洽谈投资项目,主要动机是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这对我们来说,如何用“国内市场”换取“国际资本”,也早已...  相似文献   

13.
易杰 《中国品牌》2010,(1):41-45
“国际制造”的品牌策略并无定式,中国企业是否拥有“快准稳”的市场应对方法,并非一定将成功经验照搬过来,但“国际制造”的经营方式值得中国的众多企业去思考,因为这种经营方式某种程度而言是品牌核心竞争能力的标尺。  相似文献   

14.
一、企业资信评估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信用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历了“银广夏事件”、“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信用危机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用建设仅靠企业自身加强商业道德是远远不够的,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已近在眉睫,资信评估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重要一环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国际市场》2007,(6):19-23
“中国制造”正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国力的提高和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但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创造力经济,具有创造精神的企业,才最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赢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工业制成品远销世界各地,跨国公司及国际资本也纷纷涌向我国。2001年,我国出口商品额达2660亿美元,其中90%属于工业制造品;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80%已进入我国,在我国开展业务的外商投资企业达39万家,使我国成为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望 《国际市场》2007,(7):10-13
“走出去”战略是指中国政府和企业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获取发展条件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之后,在产业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主流趋势的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现代工业运行特点和全球市场竞争需求主体变化等原因,使国际拖拉机产业正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演绎着“市场重心”及“制造中心”的区域梯度转移。对于拖拉机企业来说,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9.
在入手“走出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从传统的对外贸易阶段经历了国外生产阶段,发展到跨国公司阶段。,国际贸易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地位举足轻重。它们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地区分布、贸易方式和贸易范围,尤其是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跨国公司的出口额相当于世界总出口额的70%,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更加活跃,控制了工艺研制的80%、生产技术90%,国际技术贸易的75%以上属于与跨国公司有关的技术转让。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深,国际跨国公司进一步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不可回避。而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贿赂的不断滋长,不但会损害中国市场信用,降低中国的竞争能力,而且还严重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因此,如何清除这一危害"市场信用"的毒瘤,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需要下功夫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