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能说得珠三角者得天下,但失珠三角者失天下是有一定道理的。珠三角积20年之功修炼出来的开放经验,巨大市场、完整产业链条、最具自由度的营商环境,是任何有意于在中国市场上落子的企业有能回避的诱惑。 相似文献
2.
3.
珠三角重新整合与“龙头”城市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在深圳进行广泛的征求关于深圳未来定位的调研活动。深圳媒体认为这是深圳发展的又一次机会。传来的共同的声音是:“深圳香港一体化”、“一都两市”。其含义是深圳与香港结合为一个大型“国际性城市”,共同成为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的龙头。 相似文献
4.
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正式的出征仪式,一场大变革已经悄然完成了它的筹备。珠三角,南中国这块最富活力的土地,正在积聚着力量,要大刀阔斧地“革”一回自己的“命”了。 相似文献
5.
粤港合作的使命是要在未来10到20年内,把大珠三角地区建设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粤港两地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广东会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则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服务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6.
根据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的干预程度,以及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以下3种类型:市场导向型产业集群、政府扶持型产业集群以及计划型产业集群。其中,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模式主要以市场导向型为主,并已逐步成为当地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7.
透视珠三角“民工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荒”的出现,是经济学界、工商界、有关政府部门等各方人士所始料不及的。那么,“民工荒”在珠三角的出现,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应对猝然出现的“民工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城镇经济中出现这样的怪现状:城市规模的扩张往往是政府预先设定的,而非由产业扩张来推动。所以当政府以扩张的名义圈起大量的土地时,却发现不知道该用什么实质性产业去填充这些土地,然而,一起起“造城”运动仍在继续甚至蔓延…… 相似文献
9.
海淀科技园区作为全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具有促进产业发展的丰富经验.在2005年5月28日就建成了全市第一个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在近一年的实践中,探索了“孵化器+基金池”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证明以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推进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失为发展北京创意产业的一种较有效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调.许多是彼非此的排它性观点.许多感情用事的抱怨,许多盲目的苛责。如果要“扬长”的话,为什么非要“抑珠”呢?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年来,在这样的论争中.笔者一次次地感丑无奈.很多时候只好闭嘴,但却没有停止观察和思考。香港真的不行了吗?深圳真的要被遗弃了吗?珠三角真的要衰落了吗?想想看媒体在热炒时何等地不负责 相似文献
11.
香港特区政府贸易发展局22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内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两地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超过了50%. 相似文献
12.
在日前举行的西安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该市13位代表联名向大会提出了“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朝九晚五’作息制”的建议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此前,广东、江苏、兰州等地的政协委员也提出类似议案。目前,我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成都、杭州、绵阳等城市或部分部门实行了这一作息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两大“洲”—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二十多年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又是这一奇迹中的两大亮点。 中国入世后,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两大三角洲都制定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战略政策,正以良好的 相似文献
14.
Claudia Witte 《海外经济评论》2008,(35)
【德国之声8月1日】珠江三角洲转眼间上万企业倒闭,香港业界一片愁云。连阿迪达斯这样的世界名牌也在局部撤离中国。中国变贵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撤出。但中国政府对此似乎并不在乎,似乎在有意地“转型”。 相似文献
15.
发挥大珠三角中心城市对泛珠三角的辐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珠三角的潜在优势能否得到进一步整合,能否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香港、广州和深圳能否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整合及辐射作用。香港、广州和深圳已形成较强的综合实力,奠定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体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理应在新一轮的合作中加强彼此合作,整合泛珠三角经济资源,形成新的经济爆发点。 相似文献
16.
“拉美陷阱”对港澳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阿根廷等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外资大量流入,可谓繁荣一时,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关口,从而导致出现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20.
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涝、旱、虫。这里的“虫”,专指蝗虫。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往往以这三害为起点.接下来是大饥荒,然后是社会剧烈动荡。以前读史,只知道蝗虫厉害,至于怎么个厉害法,却没有感性体验。2003年,内蒙闹蝗灾,通过电视画面,我看到了那令人心胆俱裂的大场面:牧场地面上,天空中全部都是黑压压一片,只一个昼夜,几百亩牧场上的草,全部被啃食精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