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毛剑峰 《生产力研究》2006,(12):69-70,115
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金融地理学虽然有别于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金融研究,但它们在分析方法上是相容相洽的,因此,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为区域金融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
何运信 《经济地理》2008,28(6):968-972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考察: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及其差异的测度方法;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与构成;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政策。在此基础上,从金融地理学和新金融发展理论视角,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张凤超 《当代经济》2007,(18):144-146
金融地理学十分重视对根植性的理解和研究,认为对具体条件的分析,尤其是对地理因素、地理环境的分析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探讨了区域金融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演进,提出区域金融系统是以金融产业为核心物质内容的复合系统,其空间结构表现了金融核心、金融腹地与金融网络体系三个要素的空间排列与组合,并具有“核心--边缘“式特征.三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形成于各种金融流的地域运动,而金融流的产生及地域运动结果,自始至终地受到根植性的约束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丽 《经济师》2006,(4):16-17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区域金融理论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内生作用机制。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也是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经济增长与区域金融的关系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采用重庆市1996—2010年的金融相关比率、证券化程度、金融发展效率等数据和指标对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证券化程度、金融相关比率呈正相关关系,与金融发展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结论进行分析,并试图分析重庆建设长江中上游金融中心不足。  相似文献   

7.
在关注金融空间分布和区域要素差异条件下,如何保证地区最优增长等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凸显。因而,研究金融市场的地区空间分布、金融资源的区域差异、宏观政策的非对称性和要素空间流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并逐渐形成新的热点研究领域——区域金融。该理论可为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健全金融市场结构提供理论基石,因此本文试图将区域金融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梳理,通过总结区域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和形成的脉络,进而为我国金融改革提供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8.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往往试图借鉴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易形成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经济学家往往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该问题,得出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等,最近国内也有研究者从金融资源的角度探讨金融集聚,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李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46-147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以时间为序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文献,并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类和总结,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10.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金融中心体系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中心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金融中心识别是金融中心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沿袭金融地理学的分析脉络,从“信息”的角度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探究金融中心与信息腹地的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对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影响.引入“重力模型”,将空间要素纳入到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框架中,对我国金融中心体系进行识别.通过模拟全国、省域两大尺度城市空间金融联系,确定金融中心及其腹地范围,识别并划分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金融中心体系,最终得到区域金融中心4个,省域金融中心27个.通过对两大区域体系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南部体系在金融规模、腹地范围、体系结构、发展趋势等四个方面都优于北部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英明  牟莉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1,21(2):146-149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金融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推动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蒲勇健  魏亚敏 《技术经济》2013,(4):104-109,129
研究了金融开放背景下我国省域金融成熟度的空间相关性和区域收敛性。基于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了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并利用Moran's I从全局及局域层面揭示了各省金融成熟度的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选择标准β收敛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β收敛进行分阶段探索。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成熟度在金融开放过渡阶段呈显著的β收敛特征、地区差异在减小,而在全面开放阶段呈显著的发散特征、地区差异在增大;金融开放加大了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空间拓展卢卡斯(Lucas)模型的生产函数,讨论了区域关联视角下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主要结论为:(1)相同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总量更高的地区享有更高的收入;(2)人力资本总量的增加能提高地区实际产出,而其均量的提高能提升地区产出潜力;(3)综合考虑辐射效应和转移费用,经济高地的人力资本转出会优先惠及邻近地区。空间计量的实证还表明,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区域间交叉影响正在加强,且其均量而非总量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突破现行财政体制弊端的重大实践,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分税制改革、提高财政运行绩效的必然选择。在民族地区,民族区域自治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否相容这一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讨论。本文认为,民族区域自治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存在理论上和法理上的相容性,两者并行不悖。在保持民族性与区域性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应适时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同向性改革。  相似文献   

15.
金融发展、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28个省份1990-2004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分析,考察金融发展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以及与金融联系紧密的财政分权对于这种影响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却没有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而财政分权对金融发挥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也各不相同,其中仅在东北地区和西部有利于金融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他地区则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还考虑了金融政策因素,以及经济的非国有化等反映市场经济制度的变量对金融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区域金融的角度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地域运动:研究视角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凤超 《经济地理》2003,23(5):587-592
金融地域运动理论的提出,是解释和解决金融区域一体化问题的必然要求。文章借鉴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模式,从金融的基本“资源”属性着手,通过评价金融学、地理学关于“金融与地理”主题的相关成果,尝试挖掘金融的“地域性”和“运动性”,从而坚定了地域运动是金融的内在属性之一。在研究过程中,初步界定和归纳出金融地域运动的一般概念和内涵,积极探讨金融地域运动的生成机理。指出金融(帕雷托)效率是引导金融地域运动的决定性动因,为追求金融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各金融要素流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地域运动。通过阐述,试图为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基础性、核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的作用与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良健  钟春平 《经济地理》2001,21(6):669-673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金融的发展能促进结构优化。同样地,金融抑制会阻碍结构的变迁和变化,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投入产出表,生产函数和比较分析说明金融抑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障碍,因而在政策选择上,区域经济的发展应结合金融发展动态地促进结构的优化,实现两者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张木林  赵魁 《技术经济》2021,40(5):64-72
本文以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市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为研究样本,综合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绿色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空间效应,并分析其中的中介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绿色金融对企业TFP存在明显促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②在影响机制方面,绿色金融与TFP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中介影响,且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的提升能够有效提升绿色金融对TFP的带动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在两者间存在逐步弱化效应,城镇化水平则对两者间的影响呈"U"型.本文研究结论为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战略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增长与金融成长有极强的内生关联,中国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地带性差异决定了金融体系的分布格局和发展层次。从面上看,随着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深化,优势要素会由区域内向区域外扩散和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落后地区的经济-金融因素,区域金融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展,从而逐步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从点上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间金融对民营经济的内在性金融支持,决定了民间金融在金融体制变革和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