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导刊》2013,(Z1):23
以改革红利释放城镇化潜力,把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2001年写入国家五年计划纲要的城镇化战略,从未被如此重视,并被置于如此高的地位。特别是中共十八  相似文献   

2.
《资本市场》2015,(3):44-68
对于中国而言,农村土地流转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涉及土地的私有化;在政府与市场的制度改革上,主要是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比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要素价格市场化,这可能会是中国制度改革红利最大的地方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3,(5):4-5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参加《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一书发布会上指出,制度创新是中国改革的红利之源。要深化改革主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四大关系: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才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能够实现高增长,人口红利功不可没。但近年来,人口红利效应已呈现出衰减迹象。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值得认真重视。对此,我们提出,应当未雨绸缪,早作应对,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解决就业难问题、培养高层次带头人才以及加快人才管理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把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红利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的,只有通过改革,人们才能逐渐得到社会和谐红利。  相似文献   

6.
《商周刊》2013,(14):16-18
尽管李克强总理执政刚过百日,但已释放出三大明确的政策信号:一是新一届政府绝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二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三是全面而坚定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让"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透过这些政策信号,人们看到无论前面还会遇到多大风浪,中国经济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带着阵痛加速转型,中国的阵痛期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7.
刘纪鹏 《资本市场》2014,(10):16-16
振兴资本市场才是惠民生、调结构、向改革要红利的关键,同时也是未来崛起的中国梦,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主战场和关键所在。要对资本市场进行反哺,让资本市场财富效应发挥出来。有了钱,人们才能在健康、医疗、就业等方面拥有话语权,这才是真正改革。  相似文献   

8.
微言     
《经济改革》2014,(9):7-7
全社会最大意愿是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消除差距,人人都能享受改革红利和建设成果。 ——习近平:找到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是民主的真谛。 “习大大”的称呼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的独特魅力。 ——马尔代夫少年儿童齐声高喊“习大大”,欢迎习近平到访。  相似文献   

9.
一、环境税制建设的目标——环境红利。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欧洲国家一方面积极推行环境税改革,纷纷开征并逐步提高环境税税率,降低劳动所得税;同时在劳动力市场施行"一揽子"改革措施,包括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公共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协调处理了环境问题和失业问题,为税收制度生态化改革提供了政策联动的制度保障,从而促使环境税取得了"双重红利"的效果。目前,我国实现环境税"双重红利"的条件仍不具备。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1978—2014年期间的时间系列数据研究表明,尽管人口红利在中国经济增长初期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具有边际递减效应,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弱,甚至会完全消失;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负作用,但其负作用还是相对有限的。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而是还未能成功从物质资本推动型转为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型,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过低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绿色政策与就业:存在双重红利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减排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假说"认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减少所得税,能够实现减少碳排放与增加就业的双重红利。现实中,很多欧洲国家通过改变税收扭曲,成功地获得了"双重红利效应"。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开征碳税以及减少个人所得税的现实问题。那么,通过税收结构调整,中国能否创造出类似于欧洲国家的就业"双重红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中国的就业双重红利问题。最终发现:征收10元/吨的碳税对两部门的产出和就业影响并不显著;如果采取征收碳税并减少所得税的"中性"绿色税收政策将会促进中国低碳部门的产出增长;但至少到目前为止,与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不同,中国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就业的"双重红利"。然而,在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下,改革税收体系以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财经人语     
《经贸实践》2014,(7):16-17
许小年:企业家在经济转型期不可断粮 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改革红利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这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将在长期的低增长环境中运行,因为目前的经济增长放慢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3.
经典文献和学术界主流更多地从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观察和分析"人口红利"。经典的"人口红利"概念不足以体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与这一过程中人口质量的提升密不可分。因此,"人口红利"应该被定义为:在人口转变开始后,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人口质量提升共同作用形成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条件。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构造了新的"人口红利"测度指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未来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是人口质量提升能够使人口变动长期有利于经济增长。因此,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方向是人口质量的提升,而不是依赖生育政策来延续所谓"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推动中国经济最近12年增长的基本动力,可谓来自三大改革红利:一是低成本劳动力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把中国塑造成世界工厂;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世界市场得以变现,并不可逆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三是以银行改革为主的金融改革,使中国的金融体系从可能引致经济崩溃的风险源,转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5.
陆磊 《经济导刊》2013,(Z1):94-95
推动中国经济最近12年增长的基本动力,可谓来自三大改革红利:一是低成本劳动力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把中国塑造成世界工厂;二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世界市场得以变现,并不可逆地融入经济全球化;三是以银行改革为主的金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内地和台湾两大新兴市场的股票数据,利用Fama-MacBeth时间序列横截面回归法来验证强化现金分红政策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发现现金红利溢价在中国台湾股市中存在,即强化现金分红政策具有合理性;现金红利溢价在中国内地股市不存在,即强化现金分红政策欠缺合理性。同时还发现两个市场在萧条市场中的现金红利溢价都存在,且大于繁荣市场中的现金红利溢价;股利信号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不能解释该现象,而"一鸟在手"理论能够解释该现象。因此,强化分红政策在中国内地股票市场中仅仅是迎合了投资者短期需求,具有短期合理性;而在长期,合理性欠缺。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经验来看,股市回报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联系并不非常紧密。中国股市回报率低于GDP增长率,源自于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新公司的投资,而不是现有公司的盈利再投资,现存公司每股红利增长率并不会提高,作为新兴市场,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来自高储蓄率与农村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而这未必会让现存公司的老股东获得更高的利润;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倾向于使消费者受惠,而不是资本的拥有者。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过去二十多年世界经济非常态高速增长的终结.对于中国来说,随着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内部约束机制的转变,中国经济问题的解决更多需要的是改革,而不是凯恩斯主义式的需求管理.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或外部吸收降下来时,也要求竞争方式跟着发生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财税、金融、土地、户籍、行政、所有制、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改革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呈现出一些规律和特征。分析表明,"十三五"时期,全面落实重点领域改革部署,每年将多拉动经济增长1.53个百分点,GDP有望保持7.39%的年均增速。分领域看,推进财税改革红利最大,土地、户籍和国企改革红利次之,开放和金融、行政体制改革红利较小。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应切实把握重点改革释放增长红利的规律、特征和变化趋势,将财税体制改革放在优先位置,尽快启动要素市场化相关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塑造市场主体的国企改革,继续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同时创新科技体制,发挥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增强改革的关联性、配套性和耦合性,发挥好相关领域改革间的组合效应,并想方设法降低改革摩擦。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是一个与人口变动相关的经济理论,现阶段由于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人口红利"期的缩短,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就"人口红利"期的缩短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可逆性,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力素质,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才能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