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琦 《经济导刊》2013,(12):15-15
<正>2013年12月1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时间表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个"1亿"目标。所谓三个"1亿",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三个"1亿"的提出突出了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城镇化推进速度。现在通常认可的市场预期是,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70%,届时将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城市。  相似文献   

3.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中国长期人口增长将低于人口发展战略目标,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中国还将出现一个生育高峰,教育行业仍有发展空间,"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未来15年劳动力供给依然充足,但结构逐年老化。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尚在开放,预计将在2028年前后关闭。由于隐性失业人口规模庞大,适龄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失业情况严重,中国并不具备获取人口红利所必需的充足的就业机会,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在2013年后转正为负。2027年中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的过程对中国的税收制度、产业结构和房地产市场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的第二阶段,2023年将进入城镇化后期,在需求最大化的理想状态下房地产业也仅剩10年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导刊》2013,(10):80
中国是亚洲乃至全球城镇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驱动下,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改变和重塑了中国的发展路径,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1978~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8%提高到52.7%,城市人口从1.7亿人提高到7.1亿人,城市人口增加量平均每年超过15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向城市的净迁移人口的增加。这些数以亿计的迁移人口从中国的内陆迁移到沿海省市。这些省市的人均GDP在2010年已经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5.
以"六普"分县人口数为基础,通过预景的研究方法,模拟无生态约束和有生态约束两种情景下,未来我国城镇人口的空间格局。认为到2032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全国总人口大约14.7亿人。届时中国城镇化也将接近尾声,城镇化率约为70%,全国城镇总人口共约10.3亿,比2010年增加3.6亿。据模拟,2032年左右,无生态因素约束下,东部地区城镇人口增速更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镇人口占全国总城镇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0.2%、28.7%、21.0%。生态因素约束下,城镇人口由西部、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进一步集聚,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三个区域城镇人口比2010年分别增长64.9%、47.9%、36.7%;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2.1%、27.5%、20.4%。研究结论可为促进我国城镇化空间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到204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90亿,而且这个增幅将有相当一部份是体现在中国。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占比有45%,相对于人口密度已经较为集中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在未来的十几年里有着更为广阔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正首先,城镇化和老龄化将导致规模空前的养老金融市场产生。2013年《投资蓝皮书》指出,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未来20年将有3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大量农村人口将失去传统的土地养老保障,加上空前规模的老龄化浪潮,我国居民的养老压力将不断加大。在巨大的养老压力下,攒足养老费用将成为每一个人面临的共同话题。我国规模巨大的储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对缺乏养老保障的担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表示,居民44.5%倾向于  相似文献   

8.
《经济地理》2021,41(9):91-102
人口集聚的向度和深度调整,就会反映为城乡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利用"五普""六普"的"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以及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2018)从县域层面对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进行识别和区分,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县域层面人口双向流动对城镇化的空间异质效应。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的空间集聚具有明显的"节点"特征,人口自分散的区县向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市辖区的集聚过程十分明显;人口流入和流出的双向集散过程对城镇化有不同的空间非平稳影响;城镇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梯度性;人口负担反映的劳动力不足是制约县域城镇化的重要机制渠道;人口集散过程通过地区人口抚养比调整机制对城镇化形成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非农化程度和人口密度也是城镇化实现的重要基础;市辖区依旧是城镇化中心,相比县城具有更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城镇化要选择何种路径是未来区县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吴晓波 《经贸实践》2014,(11):30-31
中国在下一轮发展中,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高潮,就是城镇化建设。这将是建立在信息化、智慧化平台上的新型城镇化,它将催生更多的基于全球智慧即插即用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另外,中国在今后10年的发展中,预计将有5亿至6亿人口会成为中产阶级,老龄化进程亦会加快。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人口9.6亿,城镇化率18%,城市人口约1.7亿.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52.6%,城市人口超过7亿.近几年发展规律显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煤.  相似文献   

11.
法国的城市化起步早,发展速度比较平缓;中国的城镇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法国城市化自1830年起,从10%提升到50%,用了101年;中国城镇化自1949年开始,从11%提升到50%,只用了60年.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的“大突破”时期.法国一直是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辅助型城市化;而中国城镇化在1979年之前是行政主导型,1979年之后,行政和市场两方面共同推动城镇化发展,市场成为主力.中国应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使农民由农村向城市集中,推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盛国滨 《经济师》2005,(6):274-275
中国未来2 0年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必然离不开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推进城镇化进程。青海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指数为37.54 % ,位居全国第2 5位,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5 .5 % ,民族成分复杂,严重地制约着青海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青海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根据相关研究,到2030年,我国人口规模将达到15亿人,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些人口在城镇体系中合理分布、国土开发空间高效组织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心城市势能及辐射带动范围出发,通过研究提出:到2030年,我国将形成10个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22个有影响力的都市圈,10个有竞争力的城市群,6条经济集聚程度高的经济带,8个便于开展区域合作的经济区。为形成前面提出的空间结构,本文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已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城镇化的演变机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作为实证地点,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农用土地利用三个方面对曲周县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曲周县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差距较大,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非农经济的发展对人口的非农聚集缺乏吸引,经济城镇化水平目前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应积极发展当地的农业绿色产业,就地解决当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经济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地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农业产业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办法.  相似文献   

15.
《时代经贸》2013,(4):56
旨在应对城市化智能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的第二届京交会"智能城市大会",将于5月28日至6月1日在北京举行。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29%。到2025年,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到20亿。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90个试点单位,探索未来  相似文献   

16.
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与这一成就同样令世人瞩目的,是中国推进了规模史无前例的城镇化,使超过2.6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的成果。当然,也应看到,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能否解决现存的问题,能否管理好未来的城镇化,关系到整个国家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功迈入现代化的高收入社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传统城市多部门模型基础上,纳入城乡空间异质、城乡人口流动、创新聚集内生等基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假设,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从单一城市人口规模机制转变为城市人口规模与创新聚集双元机制的经济学原理,并运用2001—2015年273个城市和20个城市群的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人口规模和创新聚集是促进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双元动力机制,然而现阶段城市人口规模机制对城镇化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创新聚集机制,因此,城镇化目前主要是人口容纳器,形成创新集中地将是未来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向。(2)农村人口规模除直接影响城镇化还通过"农村人口规模推动创新的规模"叠加资本这一途径作用于城镇化,资本会强化农村人口规模增长对创新的负作用,进而阻碍城镇化发展;"创新的规模推动创新聚集"叠加资本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创造力",资本驱动知识生产进而推动创新聚集,将有效提升城镇化水平。(3)中国20个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显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半数的城市群城镇化动力来源于城市人口规模和创新聚集双元机制,其他9个城市群城镇化发展主要依靠城市人口规模的单一机制。  相似文献   

18.
沈刚  金丹 《经济月刊》2012,(12):120-121
城镇化建设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历史变迁的过程,是城乡居民财产关系深刻变化的社会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未来二三十年,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国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现代化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2,(22):17-19
10月22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与全国老龄办联合举办"21世纪人口老龄化:成就与挑战"论坛。调研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以养老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老年人只有24.1%,与2000年相比增长4.5茗,同时,城乡之间差异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85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4.3亿,占总人口超过:30%。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将有1个老人。银发浪潮袭来,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伴随而来的是人口红利逐渐在消失,消失的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将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未来谁为中国人养老?  相似文献   

20.
2012年3月的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发布信息,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按照国际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数的10%时,就标志着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专家预测: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占到总人口的16%;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