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喜斌 《商周刊》2011,(6):28-28
从1953年始,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不断调整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计划经济下"一五"执行得最好时钟拨回到1953年,在这一年,第一个举国发展目标"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诞生了。自此之后,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不断调整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直至今年,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发展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开启了低碳经济的新纪元,2010年"两会"期间"低碳经济"成为关键词,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低碳世博",世界银行在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低碳型世界"。这一大背景下,税收作为一种富有效率的宏观调控杠杆,在发展低碳经济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拟在分析中国现行税制中有关低碳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做法和有益经验,对建立和完善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倪金节 《商周刊》2012,(20):17-17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十年快速增长之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只是依赖投资拉动的堆积式经济增长"老模式"痕迹仍然较重。这需要中国经济加快改革的步伐,清理掉制度障碍,这是确保中国竞争力持续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茉楠 《商周刊》2012,(17):20-20
中国由"超高增长"到"次高增长",甚至是"中速增长"的长期拐点,任何逆周期的调控和刺激性政策都改变不了这一趋势,接受现实,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推动整体战略转型和深层次改革上面,才可能避免中国"经济偏轨"。  相似文献   

5.
吴晓波 《商周刊》2011,(6):22-23
尽管2011年的经济路径大体上会延续前一两年的走势,但难掩暗流中的"大洗牌"和正在"由小变大"、"由好变坏"的泡沫。如果说2012年中国经济才会面临"大考",2011年的"中场休息"同样有值得关注的看点。  相似文献   

6.
问捷 《广东经济》2012,(12):34-35
现在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不再是左道旁门了,因为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为这一提法正了名。可是,在1992年之前,市场经济对于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国的经济理论界又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都不甚了了。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领域的表现"、"经济上的和平演变"种种,在当时该是怎样扣在市场经济的头上,更多人今天恐怕是难以理解了。于是,便有了这部《雷区:198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始作俑者",曾经历了多大的磨难?这一理论的提出,又经历了多少的曲折?  相似文献   

7.
达沃斯之问     
《商周刊》2012,(20):14-16
自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在动荡中已经度过4年,美国和欧洲目前表现疲软,而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在逐渐放缓,一些行业甚至出现大幅衰退,中国经济的增长神话是否已经终结?未来中国经济会怎样发展?9月11日至13日,为期3天的"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重塑未来经济"是本届论坛的主题,来自全球8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媒体界的领袖汇聚天津,共同讨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现状与挑战,预期全球经济的对策与未来。  相似文献   

8.
麦宇旻 《商周刊》2013,(16):28-32
策划前言"蓝色经济"在被人提及、引述时,常被默认为含有"高新"之意。其实,真正具有"高新"属性的蓝色产业,如今在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中占比极少。目前中国海洋经济产值中,四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占有3/4江山。海洋渔业方面,中国自1990年始已是"世界第一海产品大国";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中国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船舶工业方面,中国于2010年超越韩国,跻身产量冠军。因此,虽然中国高调提出"海洋经济”的概念只是近几年的事,鲁、浙、粤、闽四大海洋经济区的设立迟至2010年与2011年,可事实上中国早已是海洋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9.
《商周刊》2012,(11):26-27
中国正处于大转型时期,应着眼长远,拥抱适度放缓,不要为短期经济上下波动的一些数据所迷惑,真正要为当为之事,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观气息。作为一向以"毒舌"闻名的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新著《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里再次发出预警。而独立学者袁剑对于新著的《大拐点》一书,也承认"我比一般的经济悲观派有更加悲观的预测。"他们的悲观并非空穴来风。4月份经济数据的确不怎么好看。  相似文献   

10.
高帆 《商周刊》2012,(9):19-19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是内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外部冲击是通过"放大"和"催化"这些结构性问题而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率为8.1%,自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已经连续五个季度呈现出下降态势。由此,引发了一些对于中国经济会否"二次探底"的担忧。从时序意义来看,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双轮"驱动,  相似文献   

11.
《商周刊》2013,(14):16-18
尽管李克强总理执政刚过百日,但已释放出三大明确的政策信号:一是新一届政府绝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二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三是全面而坚定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让"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透过这些政策信号,人们看到无论前面还会遇到多大风浪,中国经济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带着阵痛加速转型,中国的阵痛期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2.
邹渐维 《广东经济》2010,(12):22-25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回顾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1949年到2009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波动,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相似文献   

13.
方堃 《广东经济》2014,(1):51-53
"稳定"是不断"增长"的前提,"增长"是持续"稳定"的根本,两者有着清晰的辩证关系,不可偏废。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判断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向最权威的风向标,此次会议力求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经济领域的纲领要求,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娟 《经济视角》2010,(7):44-47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确定性的经济复苏主题和不确定性的政策紧缩预期,从而导致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鲜明的复杂性特征。针对复杂的经济形势,2010年中央决策层将在保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搭配,宏观政策目标将从"单极"走向"多极"导向下的平衡,即从2009年的"保增长"单极目标转向"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的多极目标平衡。  相似文献   

15.
马光远 《商周刊》2013,(15):19-19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半年报"数据。最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速定格于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相似文献   

16.
《经济视角》2011,(7):8-8
国家统计局将于7月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在此之前,围绕居民消费价格(CPI)居高不下和日渐明显的经济放缓迹象,一些专家在中国经济下半年以及全年走势上出现了"分歧",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如果持续政策性紧缩,出现"滞胀"的风险将逐渐加大,也有人分析中国经济"硬着陆"和"滞胀"的看法都言过其实,但如何把握好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正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签订哥本哈根协议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国增长最快的碳源是汽车尾气排放,发展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直接影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汽车消费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必将产生对银行创新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同时,商业银行的"碳金融"也是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从利用商业银行"新能源汽车团购信贷"业务的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发展来支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8.
李光斗 《经济月刊》2011,(1):146-147
一年一度的央视广告招标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一路高歌,央视的广告招标再未遇到过下挫的危机,即使全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中国的经济依然一枝独秀。央视广告招标被称为是“豪门直宴”,有志于逐鹿巨大的中国市场的各路品牌麋集于央视的旗帜下,一掷千金。每次盛宴过后,都会留下各种江湖传说。2010年的央视招标同样透露出很多或许微弱但十分清晰的经济信号。  相似文献   

19.
王翔 《江南论坛》2010,(3):41-42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常熟实施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是在统筹考虑经济形势变化、常熟发展实际、区域竞争格局等因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韦前 《经济前沿》2010,(3):156-160
随着高速铁路时代渐行渐近,产业经济战略中的"高铁"因素开始提上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筹划中。高速铁路的网络化推进对我国产业经济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理论上的高铁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实现?它一旦实现,对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又将意味着什么?"高铁"技术环境与"高铁"产业发展将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引起学界的关注与重视。2010年3月24日,在由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产业经济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暨南经济学术沙龙上,产业经济研究院张耀辉教授发表了题为"高铁对现代产业体系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问题"的主题演讲,引起了一场热烈的讨论。现将其中一些主要学术观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欢迎评议,欢迎来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