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银行承兑汇票在农购资金封闭运行中的运用中国人民银行河北邢台分行冯志坚,张素玉一、在农副产品收购资金运行中推行银行承兑汇票的可行性在农副产品调销过程中推行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首先,应探讨购货方开户银行在开出银行承兑汇票中承担的风险。从邢台市粮食、...  相似文献   

2.
1.银行承兑汇票编押的必要性 (1)防范伪票。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伪造的银行承兑汇票诈骗银行和企业资金越来越猖獗(工行安阳分行2001年度就成功堵住3笔假银行承兑汇票,金额642万元),且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假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诈骗屡屡得手,给银行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若对银行承兑汇票编押可以有效防范伪票。……  相似文献   

3.
4.
喻青  安力 《武汉金融》2002,(12):55-55
最近我们在对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再贴现业务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这项业务检查的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金融类案件中,利用银行承兑汇票作案占了票据案件的绝大部分,银行承兑汇票诈骗风险、承兑风险日益成为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关于银行承兑汇票的"忧": 1.承兑汇票的期限计算错误.检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银行承兑汇票的到期日提前一天.例如,某客户签发一份银行承兑汇票,出票日期2003年3月2日,期限6个月,到期日应为2003年9月2日,但往往把到期日填写为2003年9月1日.  相似文献   

9.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扩大信贷投入、企业延期付款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各地区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主要载体。由于跨地区背书转让的自发性、"地下"跨地区收购票据的隐蔽性、"地上"跨地区贴现的信息不对称性,使得银行承兑汇票跨地区流出入监测成为难题,无法准确掌握其跨区域流动规模。依托"银行查询查复登记簿",探索提出银行承兑汇票跨地区流动监测框架和方法,研究显示:2009—2011年绍兴市银行承兑汇票跨地区流出量震荡下行,71.6%的本地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在市外贴现,51.9%流向异地农信社,河南、湖南、辽宁等省存贷比较低、资金宽裕地区以贴现资金形式流入绍兴的量是本地企业贴现量的3.8倍,约为同期本地企业贷款累放额的1/4。  相似文献   

10.
11.
恒星 《新金融》1990,(9):30-30
银行承兑汇票在我国是一项新的业务。由于有些同志对这项业务的性质和银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清楚,在承办这项业务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差错,甚至被坏人利用,造成银行经济上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
自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体的票据融资业务发展迅速,根据人民银行数据统计,2008年-2010年全国票据融资业务量分别为17.04万亿元、3673万亿元、20.98万亿元。银行承兑汇票作为金融融资工具,具有信用担保便捷的特点,越来越被众多企业所热衷。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随着银行承兑汇票使用频率的增加和覆盖面积的推广,近年来承兑汇票的收付管理成了财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承兑汇票在管理过程中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本文结合当前财务管理中银行承兑汇票的收付现状,对加强与完善财务工作中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的改革与完善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银行承兑汇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防范其潜在的各种金融风险,就成为我国企业金融会计领域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我国企业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信用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而提出相应的控制机制,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防伪体系、严格内控机制和完善配套服务等。  相似文献   

18.
从微观角度探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丁绍敏 《金融与经济》2005,(12):117-118
本文从企业和商业银行作为微观的票据行为参与主体的角度,探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功能和衍生功能。其中从企业的角度,探寻归纳了七种功能;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探寻归纳了八种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银行承兑汇票有因性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若过分强调其有因性,可能会阻碍银行承兑汇票的正常流通.在当前的票据法律体系中,应明确票据有因性与无因性的边界,并从审查方式、审查程度、法律责任三个方面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以进一步规范票据金融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