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DEA的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地区差异与收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熵权法构造了各地区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将其引入效率测度DEA模型,测度了1995—2007年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并对各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整体上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呈波动型上升趋势,且由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条件与特征不同,全国总体绿色经济效率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东部与中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表现出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2.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文章以省(市)为单位,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利用Theil指数对我国1993年~2007年的装备制造业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2007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差异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大区域之间,而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地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日渐提升,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本文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区域差异及其变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主要是三大经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总体差异是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东部区域内差异,即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处于缩小趋势,西部地区呈扩大趋势,中部地区较为平稳;从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来看,东部服务业在总量上远远超过西部地区.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并优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4.
高慧 《时代经贸》2006,4(12):6-8
宏观税负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收收收入及非税收入的共同作用,对我国从1994年以来不断上升的宏观税负水平加以分析。文章以宏观税负的内部构成为出发点,通过回归模型总结出宏观税负上升的内部原因,用以找到进行合理税制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变化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6.
我国各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税负(税收收入与GDP之比)曾有一段时间逐年上升,但从1985年以后,却不断下降,由1985年的228%下降至1996年的1007%。同时,不同地区税收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也增加了。为了进行深入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减税降费背景下宏观税负呈现倒U型特征,将研究期分为1994—2012年和2012—2020年两个阶段,构建贝叶斯LASSO模型实证分析两个阶段宏观税负主导因素的变化。结果发现:我国宏观税负经济主导因素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经济增长驱动转为产业结构引领,经济因素对东部地区宏观税负的拉动作用更为强劲。税收征管因素成为影响宏观税负的最重要因素,影响程度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在营改增政策和减税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下,营业税对宏观税负的负向效应逐渐缩小,增值税对宏观税负的负向调控作用开始凸显,不同区域税收结构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应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的税收增长潜力,加强税收征管,聚焦制度性减税和财政支出结构性改革,保持宏观税负的总体稳定,同时注重区域差异性,促进区域经济和税收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税负水平会逐步提高,但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降低。而且,在这个下降的过程中,东部地区的下降幅度要比中西部地区快得多。通过对各地区税收增长系数、GDP和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的比较,还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远快于中西部地区,而财政收入的增长却是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钧 《财经科学》2015,(12):48-57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对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刘勇 《发展研究》2012,(10):42-48
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地区比较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5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东西部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从增长、总量和发展水平三大区域格局看,区域增长速度再次变为"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排序格局,东西部增长速度差继续逆向扩大;区域经济总量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格局。201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演变的情况下,我国区域经济可能继续趋缓,各地区增长速度大体在15.0%—7.5%之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距扩速放缓"态势;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各地区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区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和城镇化重点地区将呈现新变化等基本趋势,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出台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用结构性减税的机会建立我国地区差异化税收体制、建立全国性生态补偿机制等若干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仙 《经济研究参考》2012,(55):63-70,82
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从地区比较看,我国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连续第5年超过东部,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继续超过各省区平均水平,东西部差距继续向趋缓方向发展。从增长、总量和发展水平三大区域格局看,区域增长速度格局再次变为"远西部、大中部、新东部"的排序,东西部增长速度差继续逆向扩大;区域经济总量格局继续呈"东部大、中西部小"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格局继续呈"新东部和远西部高、大中部低"态势。2012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演变的情况下,我国区域经济可能继续趋缓,各地区增长速度大体在15.0%~7.5%之间;区域差距将继续保持"相对差距略有缩小、绝对差扩速放缓"态势;2012年我国区域经济将呈现各地区经济增速继续有所放缓、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区域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和城镇化重点地区将呈现新变化等基本趋势,为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势头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出台一些急需的空间规划、出台有利于中小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政策、利用结构性减税的机会建立我国地区差异化税收体制、建立全国性生态补偿机制等若干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质量反映增长的优劣程度.笔者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过去10年30个省市工业部门包含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将此作为各地区工业增长质量的度量指标,研究区域工业增长质量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工业增长质量呈梯度分布趋势,但界限已不再明显;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呈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东部各省份工业增长质量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步缩小,而全国总体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长质量差距呈扩大趋势;全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存在条件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和环境规制程度对区域工业增长质量差异的缩小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俞路  蒋元涛 《财经研究》2007,33(3):17-28
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分析来探索我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首先,从空间尺度来看,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在持续拉大,而东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代表——三大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差异却在逐步减小。这充分说明我国沿海地区近距离的区域趋同效应显著,内部的核心地区(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明显,导致其内部经济差异大幅缩小。但对远距离的内陆地区影响作用很小,全国其他地区与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其次,文章探索了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与空间依赖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越不平衡,那么区域经济的空间依赖程度将会上升,空间分布将会呈现出明显的聚集趋势(内部产生经济增长极),反之则相反。此外,文章还探索了全国和三大都市圈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全国来说,区间差异逐渐上升为主要差异,并且区内差异逐步缩小,这意味着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而其内部差异逐渐缩小。而对三大都市圈而言,内部区域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而区域内的差异则上升为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5.
郑月明  曾丹 《经济问题》2004,(12):23-25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1-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进行系统测算,并对其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差异及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①我国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要素协同度均值最高,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要素协同度均值次之,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度均值最低,且均表现为东部地区协同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②实体经济与各要素投入协同度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中西部地区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域;③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要素协同发展的区域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度的区域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均最大,其中超变密度差距是区域间差距的主要来源;④从全国层面看,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投入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显著高质量发展效应,但这种效应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31个省份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我国生态文明的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2011—2017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年均0.03%的速率下降;在四个区域的排名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靠后,各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差异明显;在区域动态变动趋势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后发潜力最大,东部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较弱,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值,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δ收敛和β空间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并分析了其俱乐部收敛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为0.662,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区域内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各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地区存在δ收敛,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β条件收敛,三大地区均存在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把握金融科技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时空极差熵权法测算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链、σ收敛和时空β收敛等方法分别对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逐渐走低趋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绝对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省份呈自我强化态势;全国及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呈σ收敛特征;四大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时空β收敛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呈发散特征,西部、东部和中部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收敛速度,随着时间推移,各区域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测度与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效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应用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超效率DEA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率测度中,对中国2000—2009年区域生态效率展开评估,并据此进行各区域类型划分,进而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且有增大趋势,各区域生态效率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化规律各异,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强劲但内部各省份差异呈现增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不足且其内部省份差异趋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