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甫里作为苏州的一个村落,地处太湖地区松江之畔,自然资源丰富。唐后期,甫里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其乡村经济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出现普遍化与集约化的趋势,具有专业化与商品化的倾向。不过,与此同时,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抗灾能力不足和官府征敛苛重的困境。通过分析甫里乡村经济的实际面貌及其特点与困境,有助于全面认识唐后期太湖地区乃至江南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2.
关于开发四川优质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米 ,历来是四川城乡人民的主食。全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 3 3 0 0万亩左右 ,产量 1 70 0万吨上下 ,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 50 % ,挑起了多年粮食稳定增长的重担 ,为实现四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目前四川市场上优质农产品的比重不大 ,特别是优质米还不多。究其原因 ,我以为 :一是在过去短缺经济时代 ,从上到下的工作着眼点 ,都是集中抓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抓温饱问题的解决。那时 ,从品种选育到栽培技术的研…  相似文献   

3.
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与投资者所有企业相比较,在与农民进行的交易中,农业合作社是更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但同时它又是一个高成本的组织。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严重和资产专用性较强而导致机会主义风险较高的领域容易出现合作社,而导致合作社组织成本进一步上升的因素则限制了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农业合作社节约的交易费用和产生的组织成本的比较决定了合作社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会计》2003,(1):32-3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物价局、财政厅(局)、农业(农机)厅(局)、水利厅(局)、电力公司: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9月4日在全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清理和取消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生产性费用中的不合理收费和搭车收费”精神,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制止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现就开展农业生产性费用中不合理收费和  相似文献   

5.
6.
王培华 《中国农史》2005,24(3):29-35
清嘉庆时,唐鉴编写并刊刻了《畿辅水利备览》。咸丰元年至三年(1851~1853)他两次向咸丰帝陈述其发展畿辅水利的思想主张,并把刻本进奏给朝廷。唐鉴认为,发展直隶水利,只应开垦直隶水田,不必深究河道问题,并论述了如何开展畿辅水利营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唐鉴关心畿辅水利,既是他的学识和经历使然,又有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与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7.
贾志刚 《中国农史》2002,21(1):47-54
尽管羊业在唐代经济中,甚至在当时畜牧业经济中都处于不甚重要的地位,但围绕羊已初步形成一套社会文化。羊的生产在唐代面临着与马牛的矛盾(羊马矛盾),与耕地的矛盾(羊地矛盾),与人户的矛盾(羊人矛盾), 国家牧羊与私牧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其它客观条件成为羊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交易和馈赠为唐时羊由多羊区向少羊区、无羊区扩散的主要形式,长安——泗口——扬州可能是其时的一条运输线; 在唐代羊可作为官食、军食、民食,羊在被输送、被食用的过程中,反过来又促进了羊的生产,又可视为促进生产羊的动力,唐代羊业就是在这种既有阻力又有动力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雄生 《中国农史》2002,21(1):54-63
宋代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早稻和晚稻,而主要指的是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使是所谓“早稻”,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早稻、晚稻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复种关系。宋代各地都有早晚稻的分布,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浙西、淮南等水稻主产区以种植晚稻为主,但其它地区却出现了早稻盛行的趋势,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主要原因,而太湖地区种植则很大程度上是赋税和雨水所致。  相似文献   

9.
唐朝"村正"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再聪 《中国农史》2007,26(4):75-86
在唐朝以前的汉隋时期,针对"村"组织设立过各种名目的管理人员。至唐朝,开始推行"村"制度,规范了村正长的设置办法,明确了村正长的职责。依据唐令,村正长任用白丁充任,人数无定额,因村之大小设立。律令赋予村正长的职责是"检察非违",但在实际生活中,村正长也参与催驱赋役等事务。村正长是里正长的主要辅助者,其待遇低于里正长。出土文书证明,官府为了减少赋役的蠲免,往往任用中男充任村正长。唐朝后期以降,村正长等职务出现以"富户"充任的趋势,其职责也日趋全面。至五代时期,村正长"催驱赋役"的职责成为制度。  相似文献   

10.
唐代政府对西域一直实行积极的西向发展战略,进行屯垦与边疆开发。在唐朝有效管辖西域的一百五十余年中,西域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商业贸易繁荣昌盛,使西域由汉代以来单纯的军事防御地区变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从而有效保障了唐朝西北边疆安全和西域社会稳定,共同促进了大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翟麦玲  谢丽 《中国农史》2008,27(1):41-50
屯田与营田在唐代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经营人员、设置目的、设置地点、经营方式、以及转化为民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组织管理系统方面则是不同的。长期以来,二者之所以常被混淆,一方面是由于二者有不少相似之处,营田使职责也具有双面性;另一方面,史书记载有些地方比较模糊,而且自宋代起人们对二者已经不甚加区分了。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以及敦煌文书中有关屯田与营田的材料,辨析唐代屯田与营田的异同,对未引起研究界重视的二者的区别以及容易混淆的原因,逐一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赀布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黄麻布最主要的名称,这一发现揭示了至迟至西汉,已出现了黄麻布生产,至唐代,黄麻布已与纻布、大麻布一起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三种布,产地分布广泛,长江以北至黄河流域成为其主产区。汉代以后至唐代以前,未见有关黄麻布的记载,主要原因应是黄麻、黄麻布名称多样,并常被混称为其他麻、布,以及气候变冷导致黄麻种植区南移,种植区域缩小,减少了其在文献中出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滔 《中国农史》2001,20(1):45-50,90
文章对清代江南地区赈济行为的社区化倾向作了简要梳理:在清前期(顺治至乾隆中期),以社区为单位的赈济已广泛存在,只是官方介入较多;从乾隆晚期至嘉道时期,随着国家荒政体系的逐渐衰败,社区赈济民间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由地方力量倡率的“小社区”的赈济活动不断兴起,并提负起重要责任;咸丰以后,社区赈济向多元化发展,但仍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由乡镇组织的赈济活动替代了以都图里甲庄圩为单位的小型社区的赈济。  相似文献   

14.
试论唐代河北屯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金忠 《中国农史》2001,20(2):16-22
河北屯田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安史之乱以前主要分布于幽州至渝关一线,以军屯为主,有幽-蓟、平-营、檀-妫等屯区。安史之乱后在河北藩镇到割据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屯田有向中南部推移的趋势,各镇均有屯田。但仍以北部为主,而且其规范、范围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恢复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5.
唐代寺院的水碾硙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平 《中国农史》2005,24(4):44-50
唐代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其经济活动和整个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寺院大规模的水碾硙经营活动,对于国家经济和管理制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唐王朝水权管理制度的变迁,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绩效有限。从佛教寺院水碾硙经营的角度进行考察,表明唐代寺院经济与当时国家制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其影响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