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激活小镇文化遗产、建设特色小镇为切入点,对近年来文化遗产与特色小镇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研究发现,当前学界研究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特色小镇与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包括文化遗产在特色小镇中的传统与新兴价值、国外经验等;二是对特色小镇与文化遗产的应用研究探讨,涵盖了小镇营造逻辑、发展规划、问题与建议等多方面。据此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与展望,指出未来研究需要在构建新的理论范式的同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许多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将文旅、休闲作为产业基础的现象,并因此受到"特色产业"存在雷同和缺乏实质的质疑。基于603篇新闻报道,采用文本内容分析法,对特色小镇产业基础的发展现状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有大约一半的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包括文化、旅游等服务产业,但种植养殖、加工制造等产业同样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本身具有相应发展基础的小镇以外,将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是多数特色小镇的实际情况。同时,政府为实现社会目的以促进特色小镇发展而更多地关注投资小、见效快且能为当地产品拓展市场并增加本地就业的产业类型,也是出现大量文旅特色小镇的重要原因。正确认识文旅产业的作用,根据当地实际构建复合型产业基础,有利于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带动多个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起步较晚,存在定位不明确、运营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建立品牌、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方式规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促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特色小镇的建设既推动了区域文旅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成效。数字中国时代赋予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利好、资源丰富、技术成熟、市场广阔的机遇。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之路:强化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政策供给;在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基建中嵌入数字化设施;提高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数字化能力;打造特色小镇公共文化产品的云端平台;推进特色小镇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概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是陈湘桂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7XJY003),目前项目研究已进人后期工作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相当长时期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进程中,特色小镇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中、个性鲜明、具  相似文献   

6.
当前,建设特色小镇成为国内各省市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国家鼓励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下,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开始起步,其中"产城人文"融合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路径。因此,如何实现"产城人文"的有机融合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本文探究了特色小镇建设中"产城人文"融合的内涵,阐述了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中"产城人文"融合的主要经验,得出了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中"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旅游特色小镇通过文化场域来影响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使文化资本发挥再生产与创造利润的潜能,从而实现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的转换。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差异性是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优势资本,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与小镇内涵发生偏离的旅游特色小镇,使得小镇没有了吸引力。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本,并结合旅游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探索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包括特色产业培育、空间形态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黄山市汤口镇具有明显的山地旅游型小镇特点,发掘小镇特色文化、保存文化脉络是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重点。本次规划主要利用汤口镇现存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结合现实情况,对小镇"特色"进行保护、梳理、开发和提升,并结合小镇自身地型条件,探索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地旅游特色小镇综合体不断发展,结合全域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发展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立足全域旅游视角探讨旅游特色小镇所面临的新要求,并对其发展路径加以分析,以助力各地区经济转型和升级,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特色小镇是集产业、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空间经济平台,而发展绿色创新性融资工具是提升特色小城镇连接城乡、聚集产业、辐射带动的驱动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良性格局的关键措施。基于"绿色发展"新理念,借鉴国内外PPP模式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先进经验,探索PPP模式在河北省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新途径,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下PPP模式的机遇和创新对策,以促进河北省2020年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小城镇的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近期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问题。对此,应继续稳定和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建议恢复婚检,加强婚育、保健和教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惩用B超鉴定性别后有意堕女胎的行为;加强计划外生育的管理,健全城乡基本保障制度,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相似文献   

12.
商业折扣通常按净额法核算,且要注意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形式;对于现金折扣则可按总额法核算,购销双方对实际发生的现金折扣分别作为理财收益和理财费用处理;而对于购销后发生的折让,双方应分别冲减采购成本和销售收入,并同时调整增值税账户。  相似文献   

13.
表见代理是我国现行民法中的一项空白。本文借鉴国外立法体例,探讨了表见代理的概念、立法意义、构成要件及其在我国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期刊呆滞和图书不足是高校图书馆的两大难题。通过期刊利用调研,按期刊的利用频度进行合理分配, 可使呆滞期刊转变为素质教育图书、科研图书、电子期刊和电子检索期刊,促进馆藏书刊资源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的法律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我国财政体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划分不明确,缺乏一个具有刚性的法律规则,从而造成中央和地方事权、财权权责不明确、职能错位、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等问题.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权,是完善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前提.应通过修改宪法相关内容,制定和完善<中央和地方关系法>、<财政转移支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构建起我国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划分的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提出了生产力标准,要正确认识生产力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生产力标准是绝对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标准又是相对性的,因为社会的进步除了生产力标准,还有生产关系标准,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标准;生产力的发展还存在暂时性与长期性,局部性和整体性的矛盾;生产力发展的受益者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都体现了生产力标准的相对性。只有正确的把握生产力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才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不发达国家走向经济发达的机制就是促使现代工业部门发展,随后将利润投资于农业。同时,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大量转移劳动力,经济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转向以现代工业为主。从而实现国家现代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首先分析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和农民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然后提出应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妥善转移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发展乡镇经济、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等措施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使城乡走上合理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与道德理想的价值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本文探讨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重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寻宏观经济振兴中府际协作的作用,从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并基于博弈理论验证出政府的协作会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通过建立一种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判定政府协作关系、社会资本投入等解释变量及其他一系列控制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协调合作与经济发展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的统计数据结果也显示出,地方政府间协调度指标值的提高能够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率,也能够带动整个市场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寻宏观经济振兴中府际协作的作用,从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并基于博弈理论验证出政府的协作会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通过建立一种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判定政府协作关系、社会资本投入等解释变量及其他一系列控制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协调合作与经济发展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的统计数据结果也显示出,地方政府间协调度指标值的提高能够带来更快的经济增长率,也能够带动整个市场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