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新疆特色水果与中亚贸易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与新疆相似,具有生产温带水果的气候环境条件,水果品种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由于品质和价格上的明显差异,新疆与中亚水果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新疆水果对中亚出口的依存度较高,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出口的水果主要有苹果、柑桔、鲜梨等,且呈增长趋势。中亚各国水果出口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葡萄、甜(西)瓜...  相似文献   

2.
巴西是中国在拉芙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巴贸易互补性强。本文简要概述了两国的资源禀赋。通过计算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中国与巴西的竞争互补指数来分析两国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发现中国与巴西的贸易结构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与日韩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韩国对华贸易也迅速增长.相关的指数分析和模型测算进一步表明了中国与日韩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潜力仍然很大,中国与日韩贸易还需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俄开展大规模经济合作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从全局和长远角度出发,加强两国经贸合作,充分挖掘双方互补优势和发展潜力迫在眉睫。本文从比较优势、贸易结合度及贸易发展潜力三方面对新疆与俄罗斯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新疆与俄罗斯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并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互补性并没有有力地推动新疆与俄罗斯贸易的快速发展。针对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双方贸易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集中率(CR)、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竞争优势指数(TC)、贸易互补性系数(TCI)等指标,在描述中国与加拿大农产品贸易增长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加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及其贸易互补性变化。结果表明:中加农产品贸易以中国从加拿大进口为主;中国主要从加拿大进口谷物和油脂油料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主要向加拿大出口动物产品和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集中度高,且主要为产业间贸易,基本反映了中加双方的农业资源禀赋特征;由于农产品竞争优势变化及贸易互补性上升,今后中加农产品贸易有广泛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中英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英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但两国双边贸易仅占两国对外贸易额的10%左右。笔者利用RCA指数、IIT指数以及TCI指数分析中英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指出中英货物贸易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作为测算贸易互补性的基础指标,采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作为测算贸易互补性的权衡指标,对2002-2007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得出中日农产品贸易RCACJK指数、RCAJCK指数、CCJK指数,并对以上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以探求中日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变化特征,以期为开展中日农产品贸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越南在农产品贸易中既互补又竞争,地理上两国互为邻国,气候相似,运输便利。中国向越南出口动物产品和果蔬产品,而越南则向中国出口橡胶、大米等农产品。双边在部分农产品如水果产品方面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这种垂直型产业内分工的贸易合作方式丰富了两国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两国的农产品质量,同时加强了两国进出口贸易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农产品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互补指数(TCI)分析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性。研究显示,中—日、中—韩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弱,但在某些农产品上中—日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是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特化系数对中新双边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进行了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证明中国与新加坡在比较优势上存在较明显差异,进而分析了中新贸易互补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得出结论。基于产业内分工、相似需求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内互补成为中新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化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7~2008年数据对我国文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对文化贸易总体及文化商品贸易、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测算。我国文化贸易存在结构不合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贸易方向过于集中,文化贸易的经济动力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强高附加值的创意型文化经济的发展,拓宽文化贸易的区域范围以及制定战略性贸易政策,推动文化贸易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泰贸易效应进行分析,证明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框架下,中泰贸易体现出贸易创造效应远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并有助于修正贸易扭曲,动态效应明显;通过对2005-008年度中泰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泰两国的出口结构特征。上述分析和结论有利于反思中国在参与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的收益与不足,从而更好地展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贸易竞争性、互补性为切入点,采用多个测算指数,从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联系紧密程度三个层面,对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关系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发现双方贸易合作的潜力空间.结果表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贸易竞争性、互补性都逐渐上升,但贸易互补性大于贸易竞争性;双方贸易互补性以产业间贸易形态为特征;贸易联系紧密度不够,但呈现逐渐加强的趋势.本文建议通过加快推动自贸区建立,深化双方能源合作,加快出口部门产业升级,拓展多领域合作等措施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贸易互补优势并协调多方利益分配,以期进一步拓展双方的经贸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货物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主要向东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产业内贸易。双方的贸易结构必然影响到双方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通过对中国-东盟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进口总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得出结论,即中国对东盟的进口和出口均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且进口比出口更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12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亿美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球排名第三,但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规模上仅占全部贸易额的10%,总量上仅是美国的44%。本文通过对联合国贸发组织会议(UNCTAD)、中国商务部及中国海关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整理,从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RCA指数及STO指数对中美两国服务贸易各部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与美国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在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部门发展迅速,在建筑部门同时具有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而在金融服务、版税与许可证费用两个服务贸易部门同时存在竞争弱势和比较劣势。  相似文献   

17.
东盟和中国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各自成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贸易关系中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由此文章研究了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的现状,分析了经济贸易合作中互补性和竞争性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双边贸易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未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外贸易凭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而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近年我国物价的上涨以及"用工荒"现象的增加,全国大部分省市开始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但是有学者担心工资水平的上涨有可能会削弱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实证研究工资水平的上升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得出结论:工资增长会对服务贸易和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产生正面影响,对初级产品贸易竞争力产生短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以29.5%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RCA)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测算指标,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随后分析技术引进和模仿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最后认为,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是服务贸易国际收支逆差变动较大,且逆差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区域不平衡,管理体制滞后,人才缺乏;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是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优化服务业地区结构、加快人才培养、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