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个方面各有侧重,但释放的主要信息是力图纠正过去世界经济失衡的发展格局,并探索下一轮健康有序的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模式。对中国而言,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和发展中国家一样的要素以外,还有自己的“特殊性”,那就是如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建立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匹配的增长模式,这已成为我们减少日益频繁的外部贸易和投资摩擦,  相似文献   

2.
声音     
投资是在跟自己的人性做斗争,这个人性就是贪婪,在大家都变得贪婪的时候,于是就有了“经济危机”的恐怖,所以现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迟缓的时候,我们要把“过冬”当作修炼的良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贸易政策审议是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持续,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在困难的情况下顶住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保持了市场开放”。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机构主席爱德华多-戈麦斯在审议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第四次贸易政策审议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在世界经济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光彩》2000,(1)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WTO这样一个作为经济联合国的组织当中取得自己的地位,就像20多年前,我们必须在联合国取得自己的地位一样。另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我们中国必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中接受冲击,接受洗礼,成长壮大。———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入世”将把本世纪最后二十年由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在下世纪更加全面地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深刻的发展阶段。———经济学家胡必亮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因为加入WTO而把本国的民族经济摧毁的。…  相似文献   

5.
2003年是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一年,也是“中国因素”日益凸显的一年。近来,随着国别和地区经济统计数据的逐步揭示,国际主流经济媒体又开始唱响中国“经济机遇论”。那么,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在哪里?我们应如何冷静地思考这种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6.
2001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历史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有学者甚至认为它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2001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总体上可谓是“一枝独秀”———在美国经济疲软,欧洲经济回落,日本经济连续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保持了大约7.4%的经济增长。但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中国经济到底还能逆风飞行多久,飞行多远?因为根据IMF和OECD等权威机构的预测,世界经济将陷入20年以来最严峻的“增长性衰退”,而2002年则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因此,认清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分析其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及不利的影…  相似文献   

7.
在影片《2012》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看来,当初我们把方舟放在中国建是对的,囚为只有中国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作。”在影片中,中国仍然是个世界工厂,只不过加工的产品明显提升了档次,不再是廉价的产品,而是可以载着人类精英逃避灭顶之灾的大方舟。  相似文献   

8.
打造未来     
学生:“老师,这同去年的考卷是一样的啊”。 “啊,是的,”爱因斯坦说,“但是今年的答案不一样了啊。” 博林把互联网看作能使创新成为现实的工具,“我们仍然是达信。我们仍然要用工业和金融产品来赚钱,这些都不会变。要变的是我们回答问题和做事情的方式。” 肯博林是达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比重很大,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徘徊了30年。无论综合国力还是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我们绝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世界上有许多“后起国效应”的例子我们都可以借鉴,为什么不能后来居上呢? 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仍然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不可能主导世界经济与高技术化的进程,也不可能把调整目标锁定为高技术化。但是必须以高新技术及产业化为背景,充分考虑其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重大影响。基于此,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在确立新世纪初我…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对世界经济还是对中国经济,2009年都是一个挑战。作为一名已经拓展了强大海外市场的鞋企领头人,面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怎样带领企业渡过经济寒冬?王振滔,这个推销员出身的民营企业家一路领跑,大声告诉人们:“即便冬天来了我们依旧能在冬天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相似文献   

11.
中集之路     
刘猛 《新财富》2004,(10):108-118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重组,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是大势所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工厂”不会轻易、自动地转移到中国来,哪些行业能转移,能否较快地转移,能否成功地转移?哪些企业能利用这一机会,成为面向世界的企业,甚至成为世界级的大企业,这主要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筹谋能力及奋争的力度。因此.中集集团的成功可谓是在迫切的现实需求下、在恰当的时间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华人经济的崛起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华人经济的崛起和壮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银行于1993年4月18日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报告首次使用了“华人经济区”这个词。外国传播媒介对华人经济的看法也各不一样,不乏歪曲和不实之词。本文认为,华人经济是在世界经济贸易地区化、集团化趋势下崛起的,是在中国大陆同香港、台湾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大量引进海外华人资金和技术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组合;促使华人经济崛起的动力是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华人经济的组合与其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集团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11月,世界将聚焦中国,一部旨在推动世界经济新秩序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将由中国向世界发布;民营企业家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或者说藉此感知到何种历史责任,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把目光投前《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系列活动的组委会主席成思危。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能不能扔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把中国真正打造成“世界工厂”,重化工能为沿海、乃至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7月12日上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南通针对时下的热门话题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跨国公司的兼并此起彼伏,互联网已把世界浓缩为一个“村落”,电子商务下的国际金融资本比人体的血液流动得还快……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的经济都在向外扩展,整个世界连接的更加紧密,而跨国公司和跨国经营正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大力发展海外企业、参与跨国经营是我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融入的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本拟就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柯畅 《商业科技》2014,(5):116-117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把会展业称为“无烟产业”。发展会展经济不仅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应,还能带来丰富的社会效应。“会展兴市”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实现经济腾飞的“城市面包”,也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以广州琶洲发展会展经济为例,运用SWOT法对广州琶洲发展会展经济的综合条件进行系统评价,并对广州琶洲发展会展经济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朱菲娜 《WTO经济导刊》2003,(10):124-126
在入世两周年之际,当我们回头端详这段中国经济的路程,我想用“我们真的很尽力”来总结是最合适不过了。最近,世贸组织各机构也正在对中国进行两周年的过渡性审议和评估。“总的来看,与第一年的审议结果令人满意一样.今年的有关评估也是积极与肯定的。”世贸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日前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政府于2000年明确提出的开放战略,是将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调整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战略,这个战略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繁荣。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势头堪称“高歌猛进”,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们加入WTO才短短的几年里,要“走出去”虽然机遇连连,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必须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仍将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浩  周莹 《新财富》2007,(11):26-27,30
中国拥有着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劳动力大军,因此任何有关劳动力的变化都可能对国内乃到全球经济带来重要的影响。过去我们通常关注于短期内通货膨胀、利率以及汇率的变化,现在是时候把关注重点放在能影响中国经济趋势的长期因素上。显然,劳动力的变化趋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中国的官方数据高估了目前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未来中国仍将在国际上保持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世界经济已经触底”、“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的论断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形势是否真的如此乐观?依笔者看并不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危机的主流说法仍旧是金融危机,对危机性制裁的基本判断还是金融冲击性的危机。但是应该看到,这场危机的起因是金融性、货币性的,但发展到今天,已经转向影响面更广泛、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即便世界经济将来会出现复苏,我们也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危机后的世界还能恢复原来的面貌吗?事态发展已经证明,此次经济危机带来的是对原有经济秩序的大破坏。国际经济分工模式已经遭遇了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