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定西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地,区域城镇体系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呈现分形特征;利用豪斯道夫维(Hansdorff)和聚集维数(Aggregation dimension)对定西地区城镇体系进行了空间分形研究,并测算了相应的分维数,证明该区域城镇体系也具有空间分形特征,存在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松散,城镇首位度高,各城镇间联系不肾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城镇体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模型,从规模等级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对辽宁省城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级规模方面,计算了城市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并讨论了辽宁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及其特点;空间结构方面,运用分形理论的关联维数进行分析,得出当前辽宁省城镇体系总体特征: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较均衡,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发育较为成熟;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城市分布呈现条带状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九江市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条件入手,分析了其现状特征。并从区域经济角度提出了本区城镇体系在新形热下的发展与突间布局构想。 相似文献
4.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研究——以河南平顶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倩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6):121-125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作用。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地域空间结构、市域经济发展水平等现状进行分析,通过运用断裂点公式对平顶山市域中心城市辐射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计算,剖析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存在如下问题:城镇体系人口规模等级差异大,城镇化率基础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状态非均衡等。根据研究区域情况,对平顶山市域城镇体系进行布局构想,即打造叶平宝鲁一体化核心区为引领,加强3个卫星城市的发展为带动,做好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建立起一个等级清晰、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一心三卫三层"网络型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分形理论从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分析了新疆伊犁河谷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得出伊犁河谷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城镇规模结构分布较为集中,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人口分布低水平均衡,处在城镇体系发展的初级阶段;城镇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山地河谷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镇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城镇间联系不紧密,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较弱;对伊犁河谷地区城镇体系结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基本地域单元的概念,并建立单元的方法,构造计算城镇区位实力的公式,把陕西城镇体系划分成17个基本地域单元对其结构特征按图论原理进行了剖析,把基本单元分成五类。最后,指出陕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生态和环境规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角度,提出生态与环境规划应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阐述了生态环境规划在城镇体系规划层次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生态与环境规划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深度建议以及区域生态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和控制小城镇的发展并替代设镇规划;县域城镇化的认识;县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及其模式;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区域角度出发,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聊城市城镇体系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及未来优化;对聊城市城镇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了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利用城市用地扩展系数和城市用地产出率等指标,以GIS为空间信息处理手段,对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动态演化进行了时空序列分析,得出结论:(1)四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在时间上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推进的,而且低增长粗放式扩张。(2)在空间上四平市商业中心由双核变单核,工业用地退出繁华地段。(3)工业用地面积过大,城市建筑容积率低为四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四平市城区地价总体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低所致。(4)今后四平市应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完善土地市场,用地价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四平市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桂林市空间扩张规模、形态及协同性分异特征及驱动因子,探索市域城镇化空间扩张地域分异规律及协调机理。研究方法:基于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均衡理论,以空间扩张及其协同性指数为数据驱动,用地统计分析、空间插值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研究。研究结果:(1) 近20年桂林市城镇体系空间扩张及形态扩大呈增长趋势,渐趋形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空间一体化驱动的点—轴聚集模式,城镇化时空扩张差异不断扩大,空间极化作用不断增强。(2) 大部分城镇人口、经济、社会扩张快于土地扩张,城镇化空间承载力及溢出效益不断提高,但增势趋于减弱;城镇化扩张强度与协同性分布普遍不一致,中心城市对协同性的极化效益不显著。(3) 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二产业占比三个因素是空间扩张分异的主要驱动,各因子对空间分异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都趋于增强,其变化具有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论:城镇化空间扩张是推进区域要素流动、资源配置及其协调性的重要动因,统筹城乡发展和共同富裕需要均衡协调空间扩张的规模、形态及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城市首位度、城市基尼指数、城市金字塔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发展特征,认为该城市带城市首位度适中、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不均衡、城市带规模偏小,最后提出发展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 — 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结论:总体上北京市城市土利用强度空间结构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呈现出符合级差地租理论的特征;但具体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远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型预测的结果复杂,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除市场力量以外,人口政策、容积率控制和交通格局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运用分形维数和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测算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的方法,对其自组织演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旅游景区从中心向外围由密到疏,具有向河流、交通、山脉集中的趋势,都市核心区空间关联性较都市拓展区空间关联性弱,并提出"疏通文化景区脉络,打造环城观景走廊",实行"藤结瓜"型旅游景区集聚发展格局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多尺度视角揭示全国21个城市群内新旧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外部形态紧凑扩张而内部功能发育不良错配空间并探究其驱动机理,为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扩张指数,空间错配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Maxent模型。研究结果:(1)新增填充型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整体表现为“ 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呈显著集聚性与“南热北冷”空间分异格局。(2)“高—高”聚集区分布于南部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及珠三角城市群内,“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中。(3)中国城市群填充式扩张尚未实现外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空间协同发展,多数新区功能发育相对尚不成熟,各尺度下均以蔓延式空间错配为主。(4)地形、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与土地价值是造成空间错配驱动因素,而各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亟需秉持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和提质增效新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间各类要素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构建兼顾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五大区域级城市群近20年间空间扩张的过程和规律,进而对比五大区域级城市群在空间扩张协同性上的差异。研究方法:通过对DMSP/OLS与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的融合,分析研究区1998—2017年空间扩张动态变化,在对其扩张速度、质量和内部关联测算的基础上,对比2003年、2008年、2013年、2017年4个时点空间扩张的协同水平。研究结果:(1)五大区域级城市群空间扩张的协同性整体上升,但群间差异大;(2)城市数量少的中小规模城市群空间扩张协同性更高;(3)中小规模城市群中,双核心城市群比单核心城市群在协同发展上更具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区域级城市群的发展应根据城市群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在规划上促进土地的联合开发利用,增强用地空间增长的协同性,进而实现城市群整体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基于廊道设计方法,开展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评价,研究中国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方法 :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西部能源经济区鄂尔多斯市、银川市、庆阳市等跨越3个省、自治区的10个城市。通过对西部能源经济区各城市的人口、产业统计数据的研究,分别运用归纳演绎、图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西部能源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平衡,处于功能转型和产业转型初期,城市间竞争多于合作。具有相似区位条件但分属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地区在同类产业领域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浪费了大量宝贵资源。(2)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中,大城市数量较多,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尚未形成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中间大两边小。城市规模结构的不平衡状态将导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地域隔离,使其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联络等多方面的限制,既无法与上一级城市形成联络,又很难带动周围城镇的发展,继而造成西部能源经济区城镇网络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影响西部能源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3)西部能源经济区内人口多数集中于南部农业发达地区庆阳和平凉等地,少数集中于北部工业发达大城市鄂尔多斯和银川,且人口数量呈现出逐渐向西北工业城市鄂尔多斯和银川迁移的倾向。人口分散集中于各个大城市而不是集中于同一城市的趋势仍在继续。研究结论:(1)应加快建设以鄂尔多斯—银川为中心轴线的城市体系,促进人口向西北迁移,优化西部能源经济区的城市等级结构。(2)亟需重视城市分工和城市体系的优化,加大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入和发展,注重对能源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利用。(3)建立行政协调体制,由银川统一行使跨界职能,协调政府间的利益;建立区域内部统一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加强城市体系层级规划,在能源工业生产、人口和产业集聚等方面共同引导能源经济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9.
王中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2):20-22
基于信息熵、均衡度等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对安徽沿江开放城市--芜湖近10年的城市用地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后期工业用地比例下降,城市绿地大幅度增加,城市职能与用地结构趋向吻合.该研究为今后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本文基于2003—2017年全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不同维度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1)从全国维度的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2)将全国分为东部与中西部两大区域的回归结果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回归结果与全国维度一致,但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高其利用效率也将提高。(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类型进行回归,集约型城市(Uclsm>0)的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降低,利用效率会不断提高;粗放型城市(Uclsm<0)回归结果出现城市建设用地错位度与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特征,即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度的提升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有正向影响,但随着粗放程度进一步加大,这种推动作用将会转变为恶化作用。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