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摆脱贫穷与落后,跨进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政府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的,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  相似文献   

2.
新村运动     
卢林仁 《老区建设》2009,(11):64-64
韩国政府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开展“新村运动”(1970年4月,在全国地方行政长官参加的抗旱对策会议上,朴正熙提出了“建设新村运动”的构想),目的是动员农民共同建设“安乐窝”,因为当时占全国人口70%以上的韩国农民生产和生活状况落后,而政府也没有钱。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代初,韩国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韩国政府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其主要经验做法:一是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  相似文献   

4.
韩国"新村运动"运行机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吸引了学术界和地方政府对20世纪70年代韩国“新村运动”的广泛关注,而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和预期目标与韩国当时有诸多不同。本文对“新村运动”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后认为,作为一场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无疑是成功的,而如果把村庄的发展作为一项事业,韩国的经验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制度缺陷。尽管如此,在运行机制的制度设计方面,我们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1962年人均GDP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GDP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房、点油灯、吃两餐”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1970年,韩国开始了“新村运动”,把发展农水产业、实现工业的均衡发展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6.
韩国新村运动后期的问题就在于,农村没有提供更多的岗位,一些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新村运动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量人员还是从农村向城市发达地区流动。在这方面,韩国曾经学习日本失败的经验,中国就不要再走韩国所走过的弯路了。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国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潮。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发动了新村运动,解决了韩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步入了农业现代化之路。我国目前同韩国当年新村运动时期国情、农情、社会基本矛盾及文化背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韩国的新村运动对我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存在着时代、农民对农业的态度、草根民主基础、农民伦理水平、国际农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能刻舟求剑,照搬韩国的成功经验,但在草根民主建设和提高农民精神伦理水平等方面是值得学习的,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金波 《浙江经济》2010,(1):57-58
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在城乡矛盾极为突出的环境下,开始实施新村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依次经历了基础起步阶段(1971—1973年)、扩展推动阶段(1974—1976年)、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年)、国民自发阶段(1981—1988年)、自我发展阶段(1988—1993年)、新一轮农村建设阶段(1993年以后)等六个阶段。其主要做法和措施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自2005年10月以来,有关部门和媒体曾着重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诸多经验。诚然,自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韩国“新村运动”的确对改变其农村面貌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据我们考证,日本两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的时间远远早于韩国。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认真研究借鉴日本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就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框架设计而言,日本优于韩国,而且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体系,使其新农村建设一直持续至今,成为亚洲第一个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国家。综观日韩两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及农村现状,日本的经验可能更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微型经济地区。澳门的经济在60年代初期发展较快;70年代高速增长,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6.7%;80年代持续稳定发展,经济年均增长率为7.4%,不逊于亚洲“四小”。目前,澳门已是亚太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社会生产总值,1991年为41.6亿美元,1992年已达到50亿美元。人均产值,1991年为11417美元。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新村运动后期的问题就在于,农村没有提供更多的岗位,一些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新村运动也就到此为止了。大量人员还是从农村向城市发达地区流动。在这方面,韩国曾经学习日本失败的经验,中国就不要再走韩国所走过的弯路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4月25日,韩国各地隆重举行的“无犯罪村”表奖仪式,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上世纪70年代,为了加强农村建设,韩国开展了著名的“新村运动”,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法制和道德建设。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使农村法制和道德建设规范化、持久化,不断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增长的范例.以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新村运动”最为典型.而举措失当的事例非拉美“陷阱”莫属。  相似文献   

14.
沈晓芹 《浙江经济》1997,(11):58-59
韩国是典型的加工贸易型地区,其国民生产总值的70%是依靠对外贸易实现的。韩国从60年代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出口额高速增长。1962年,韩国出口额仅5670万美元,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不过万分之四。到1991年,它的出口额跃升为718.7亿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增加到200个,出口商品逾8000种。1995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5位,对外贸易居第13位。韩国企业走向世界,与政府宏观环境的有效调节是分不开的。在韩国企业攻占一个又一个海外市场的背后,都有政府“看不  相似文献   

15.
韩国新村运动30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跨越式发展。新村运动的发起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第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  相似文献   

16.
韩国技术创新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条件很差的国家,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工业生产设施更是被破坏殆尽.1960年人均GNP只有80美元,尚不及苏丹.但从60年代初期开始,韩国经济开始飞速增长,出现了所谓"汉江奇迹".1995年,人均GNP达到一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十一位,出口贸易排名在世界第十三位.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早在80年代中期,韩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汽车、成套工业设备和其它技术密集型产品就已开始成为美、日的强劲竞争对手.90年代中期韩国已开始研制下一代产品,如:高清晰度电视、个人通讯系统和新型核反应堆.韩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技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初步分析,以求得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对日益破败的农村开始有所关注,从新村运动到乡村建设运动相继开展,在全国各地广建农事试验场.萨县地理环境独特,农业条件良好,加之国内裁兵呼声的高涨,使得阎锡山在此地创办新农试验场,初衷为屯军,后期则变成了旨在建设"新村"的社会改良组织.  相似文献   

18.
天津市城市集体经济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手工业合作化时期建立起来的,后经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兴办区街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达到49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2.6%,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60年代,韩国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工农业发展、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出现严重失衡,“三农”问题异常突出。为此,韩国政府大刀阔斧地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通过“新村运动”,韩国仅用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道路,从此步入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轨道,其经济建设成就被世人誉为“汉江奇迹”。相形之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当时韩国所遇到的社会问题别无二致。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历程、主要内容以及经验教训等无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加工贸易快步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近333倍,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8.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