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持仓占比仍偏低,同时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持续,中国债券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具有较强的配置价值,因此外资买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外资在中国债市的占比快速提升。截至2020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规模为2.26万亿元,占全市场总量的2.41%,在国债中占比更高,达到8.68%。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我国居民的支配收入的提升和观念转变,中国保险市场日益需求旺盛,已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保险市场之一。在政策红利源源不断释放以及外资看好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前景的背景下,金融业开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而作为金融业开放的重要一环,保险业开放更是受到高度重视。外资险企迎发展"春天"继2018年4月份,银保监会推出了15项开放措施之后,今年5月份,又推出了12项开放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开放进程稳步推进,市场深度和广度大幅提升,中国债券的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债券认可度稳步提升。境内债市和汇市的开放与发展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文章分析了我国债市开放对外汇市场的影响,并结合从业经验就进一步推进市场高水平开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过去数月疫情期间的全球市场波动期,债券通渠道资金流动量明显攀升,日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债券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境外投资者通过债券通渠道在中国债市交易量为3194亿元,日均交易量152亿元。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近日表示,过去数月疫情期间的全球市场波动期,债券通渠道资金流动量明显攀升,日交易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倍。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债登与上清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12月末,境外机构共持有人民币债券21876亿元;2019年全年境外机构累计增持人民币债券4578亿元,增持规模较2018年同比减少21.4%,但仍较2017年同比上升32%。鉴于2018年上半年出现境外央行增持约2500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使得2018年成为境外机构增持中国债券的“大年”,因此2019年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规模虽同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流入规模较大的一年。尤其在二、三季度,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态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将是中国绿色金融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而"债券通"启动后将如何有效衡量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价值引发业内讨论。《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获悉,在"债券通"等新政策、新通道的红利作用下,由中国机构编制的绿色金融"价值标准",首次被境外资本市场交易机构采纳。3月20日,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卢森堡证券交易所、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宣布,推出首只  相似文献   

7.
张炜 《国际金融》2011,(6):47-50
QDII即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缩写,是在一国境内设立,经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自2006年4月17日起,我国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基金、券商和信托等金融机构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积极推动QDII开展境外投资业务。然而,我国的QDII产品起于乱世,时值全球主要股市持续多年牛市,各大市场指数普遍处于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6月13日-14日举办的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一行两会又释放出升级版金融开放信号。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境外投资者的比重仍较低,新时期的金融开放会更大规模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金融开放仍在持续深化。去年以来,中国推出一系列金融开放措施,包括取消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的业务范围,完善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等。今年6月13日-14日举办的第十一届陆  相似文献   

9.
<正>截至4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已达37.63万亿元。其中,根据新华社近日最新消息,90%以上的中国境内债券交易发生在银行间债市。因此,银行间债市的开放对整个债券市场的意义不言而喻。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和离岸市场规模扩大,客观上存在着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需求,但资本账户管制和有限的债券市场规模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放开境外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利于推动人民币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金融市场的参与度不断提升。在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也在不断增强,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外汇风险敞口的诉求愈发迫切。针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外汇风险管理诉求,相关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管理外汇风险。2020年以来,在原先的政策安排基础上,境外机构投资者迎来了更为便利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制度安排,外汇风险管理步入新里程。  相似文献   

11.
<正>韩国12月在华发行首支主权"熊猫债券",此举标志着中国政府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境内债券市场扩容方面迈出了最新的一步。银行业人士称,韩国官员今日将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启动面向投资者的说明会,目标是在下周初定价。债券发行总额为30亿元人民币(合4.68亿美元),期限很可能为3年。尽管中国债市(未偿债务额逾6万亿美元)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但是直到最近,国际借款人和投资者还基本上只能涉足离  相似文献   

12.
短期内取消境外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带来的增量资金可能有限,但长期来看对于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流入、提高境外投资者参与度、扩大债市对外开放等有着积极意义。2020年5月7日,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3.
《证券导刊》2010,(23):23-23
股市持续不断的震荡,使得大量资金转入了债市这个"避风港",而其中的信用债对既追求低风险、又希望获得较高收益的投资者则别具吸引力。日前,国内首只明确以信用债为投资目标的三年期创新封闭式债券基金——银华信用债券型基金正式  相似文献   

14.
<正>最为戏剧性的是,两年前,安联财险引入京东,由外资独资变为中外合资,而两年后,中德安联人寿则正在由中外合资公司变身为外资独资公司。自中国保险业释放对外资放开信号后,德国安联集团的动作频频,不断上演股权大腾挪。  相似文献   

15.
《时代金融》2014,(4):58
<正>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4年1月8日,汇丰银行已协助注册于伦敦的安石集团获得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资格,而英国安石集团(Ashmore)也成为香港以外首家宣布获得直接投资中国3.4万亿美元股市以及4.7万亿美元债市牌照的海外公司。根据新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中国向英国提供了800亿元人民币(合13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RQFII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在稳步放松人民币管制,2012年,央行分配给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额度就翻了两番,达到2700亿人民币。中国作为超级新兴经济体给全球带来的下一个重磅红利似乎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溢出效应。自2011年央行1号文件《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明确支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可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国家有意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以来,以双边货币互换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不断拓展为  相似文献   

17.
《证券导刊》2013,(8):9-9
去年债券型基金平均8%的回报率,让投资者感受到了债市投资的魅力。而从2012年12月初至今,股市超过16%的涨幅,引发了市场关于“股债跷跷板”效应的讨论。同时也有相关报道指出,2013年债市将偏中性,应适当减少债券资产比例。因此,针对债券市场未来的走势,债券基金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投资者应投资什么产品等热点问题,正在发行中的嘉实增强信用定期开放债基的拟任基金经理刘宁给与了投资者适当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城投公司美元债券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成为了城投公司重要的融资产品之一。本文介绍了城投公司美元债券的市场现状,分析了其迅猛增长的原因;城投公司美元债券促进了我国债券市场"走出去",把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引进来",具有政策优势、融资灵活、成本优势的特点;城投公司美元债券可能会存在汇率风险、政策风险、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股市改革顺利告一段落之后,自2006年秋季起兴起的牛市让许多中外投资者趋之若鹜,生怕失去了挖这一桶金的机会,但是随着股票市值义无反顾地大幅上扬,关于股市在高位存在的风险的这一讨论一直持续到现在,许多外国机构投资者均选择在3000点大关时退出了中国股市,但随着目前大盘顺利站稳4000点大关,外资的担忧似乎显得有点杞人忧天。许多散户变卖资产、使用养老金或者贷款去炒股,风传着诸如"某位老太3个月净挣1倍"的股市传奇消息,这使得大家更加无法理解风险管理的现代理  相似文献   

20.
动向     
《中国货币市场》2005,(5):75-75
券商分类监管向纵深推进;上交所降低债券大宗交易门槛;国务院常务会议八项措施引导调控房地产市场;首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市;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总负债双增长;2004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新加坡央行保持紧缩政策不变;IMF预计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纽约证交所收购电子交易公司并将上市;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