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55-257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许多大学纷纷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民办高校因自身原因,在品牌培育和建设上有其特殊性。在借鉴企业CIS系统的基础上,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阐述民办高校品牌建设应当遵循的思路,对民办高校品牌建设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对民办高校品牌建设的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已进入了品牌经营时代。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经营品牌为发展目标,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品牌不仅只是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的标志,而且还是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信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CIS规划就是企业建立品牌的利器。企业通过正确的CIS规划和导入实施.就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作为中国伟大的文化符号,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价值,东坡在各地的文化遗迹可以统一在"东坡行"的品牌下,产生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文章从品牌解读、CIS设计、广告策划、品牌推广方面提出品牌建设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4.
品牌定义与品牌资产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品牌与品牌资产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献综述,分析了国内外品牌及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框架。品牌定义的研究分别为标识理论、个性理论、关系理论和价值理论;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框架分别为财务导向理论、竞争导向理论和顾客导向理论。国外有关品牌定义和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框架比较完善,其理论研究的创新始终追随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对品牌定义和品牌资产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进行研究论证,从而明确学术研究的必有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我国品牌建设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的现状,在对"品牌"和"文化"关系梳理基础上,构思"用文化发展品牌,用品牌保护文化"的思维。通过对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及当前保护策略的研究进行梳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并结合品牌资产相关理论,探讨了基于品牌资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只考虑了商品数量对效用的影响,而在品牌时代,随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在选择数量之前必然首先对品牌做出选择。因此可分两步来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一步是研究品牌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品牌选择;第二步是数量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数量选择。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重新构建品牌时代较为完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7.
全清  杨晓芹 《经济前沿》2008,(12):21-26
广东省创建“区域品牌”的制度设计及试点工作开创国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建设实践之先河,广东理论界关于“区域品牌”、“集群品牌”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心理学中有关人际钦佩感的相关理论,使用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开展研究,旨在探索品牌钦佩感的概念、内涵和维度,挖掘品牌钦佩感的驱动因素、作用结果和情境因素。研究发现,能力钦佩感和美德钦佩感是品牌钦佩感的两个核心维度,品牌能力(感知品牌创新、卓越的消费体验和品牌成就)和品牌美德(品牌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本土文化象征性)是品牌钦佩感的主要驱动因素,消费者品牌融合(购买意愿、积极口碑、品牌溢价和价值共创)是品牌钦佩感的作用结果,个体特征(企业家认同、品牌价值观认同和消费者期望)是重要的情境因素。文章理清了品牌钦佩感的概念、内涵和维度,探索了其形成机制和作用结果,深化和丰富了品牌钦佩感相关研究。同时,也为营销实践者提供了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企业品牌建设的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定性的研究较多,而定量的研究较少,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行之有效的定量研究方法。基于以上问题,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企业品牌的内涵及其组成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企业品牌建设空间,同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实证分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平台,以此作为定量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消费者品牌知识结构图及其营销管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品牌知识是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本文在回顾国际上品牌知识研究成果之后,指出建构、描绘中国消费者品牌知识存在的挑战性和价值.本研究在京、沪、穗三地实施消费者焦点组访谈,对访谈材料(文字及声像)进行内容分析,描绘出中国消费者的品牌知识结构图.本文发现,中国消费者偏重于从品质(尤其是"安全性")、公司、来源地、社会形象或"面子"等信息节点构筑品牌联想;倾向于从电视广告、新闻报道、轰动性营销事件等渠道去熟悉品牌.本研究将品牌权威Keller的品牌知识模型在中国具体化和部分修正,推动了品牌知识理论发展.论文对中国市场的品牌经营提出了建立严把品质关、重点投资公司品牌与公司"背书"、建设品牌美誉度等营销战略.论文提出了值得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08,(11):F0004-F000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于2005年10月。研究中心整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内外研究资源,加强品牌创建与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开展品牌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品牌战略规划与管理咨询服务,举办各种形式的品牌讲座和论坛,努力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开放性的、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中国品牌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产品地域品牌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研究派生了区位品牌或地域品牌发展的研究,本文正是从地域品牌研究的视角,切合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及新疆地域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特点,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提出了由农产品原产地标志申请、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络变革、农业科技和公共品牌投入组成的建设新疆农产品地域品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张鹏  吕艳玲 《经济论坛》2013,(12):135-139
品牌作为战略性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都非常关注品牌竞争力研究,但现有文献对其形成路径的分析仍不充分.本文梳理了企业竞争力理论及品牌资产理论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一个基于整合视角的两阶段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型,说明品牌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这两个阶段如何形成.随后将上述分析框架应用于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实践,阐述了中国本土企业塑造品牌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企业品牌、项目品牌和服务品牌构成了房地产品牌的基本框架.本文以浙江知名房产企业金都集团为例,对金都房地产品牌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其"特色引导型"的建设模式,为其他房地产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区域旅游品牌管理的重点亟需由对单一品牌的管理转向对区域旅游品牌体系的管理。本文引入品牌体系管理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品牌组合理论,探讨了适宜于区域旅游品牌体系特征的区域旅游品牌组合管理的理念、方法、组织,建立了一个区域旅游品牌组合管理的一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省县域文化品牌建设工作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市工作经验,对河北省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河北省县域文化品牌建设应根植于县域文化的乡土性与原赋性,使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有源可溯;要服务于提升县域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质量,使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有的放矢;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原理开展工作,使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有据可依;要有组织保障,使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于品牌的研究还局限于单一层面的品牌类别,对于品牌层次间的差异以及联系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品牌内涵统一界定为“品牌是介质和可辨别信息的融合”的理论等式,得到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和国家品牌相应的等式,并对三类品牌的可辨别信息之间进行了关联分析,厘清了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品牌管理的重点亟需由对单一品牌的管理转向对区域旅游品牌体系的管理.本文引入品牌体系管理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品牌组合理论,探讨了适宜于区域旅游品牌体系特征的区域旅游品牌组合管理的理念、方法、组织,建立了一个区域旅游品牌组合管理的一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信阳毛尖是信阳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环境,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但市场不规范、管理不统一、科技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制约着信阳茶叶产业的发展。根据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相关理论和信阳茶产业自身特点,推动信阳茶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应该给予茶叶产业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加大茶文化的建设研究等,并不断进行品牌创新,是"信阳毛尖"区域品牌保值、增值、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强势区域品牌的培育对策研究——以四川白酒产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品牌创建、维护、发展、延伸系统,构建了提升区域品牌的三大模式,即企业主导、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引导;加强相关组织对区域品牌的培育,重视教育和训练,并转变中小企业竞争和合作理念,扶持名优企业做大和形成产业配套。从营销角度对四川白酒强势区域品牌的培育做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打造区域的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