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主要蕴含在他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公式中。卡莱茨基受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有效需求理论。两人都从收入分配角度探析了有效需求问题,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但马克思强调消费需求的不足,特别突出对抗性分配关系对有效需求与经济危机的作用,而卡莱茨基强调投资需求不足是决定总需求和总产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 米恰尔·卡莱茨基(Michal Kalecki)(1899—1970)是波兰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动态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都有开拓性的贡献,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则是卡莱茨基作出最重要建树的领域。一、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背景卡莱茨基耗其半生精力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动态,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制度对抗性的生产关系与分配关系决定了其经济增长过程的畸形性质、波动特性和呆滞趋向,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手段之异化的复归,为实现最佳资源配置的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1978—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对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总需求的长期效应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马克思-凯恩斯-卡莱茨基”(MKK)理论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我国的国内需求体制为工资拉动型,但是包括净出口在内的总需求体制为利润拉动型。(2)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对消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净出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投资的影响不显著。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国企主导的“逆周期”投资和非利润导向型投资。(3)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民间投资占比提升,我国的国内需求体制有向利润拉动型转型的趋势。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的需求体制更偏向于利润拉动型。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对世界经济造成极大破坏的同时,也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思考.新卡莱茨基学派以收入分配为起点,对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一套涵盖危机成因、传导机制和对策等方面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新卡莱茨基学派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主导的资本主义体制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生产社...  相似文献   

5.
中国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统计描述和国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后卡莱茨基宏观模型实证研究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的内需体系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工资领导型需求转变为利润领导型需求。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劳动者报酬逐步提升的同时应积极推进投资结构优化,以充分发挥劳动者报酬提升的需求效应。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增长总量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模型以卡莱茨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选择物质平衡体系(MPS)中的综合统计指标和利用这些指标可以计算的数值作为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建立这一含有多个经济变量和参数的宏观经济模型的目的是为国民经济增长的计划和预测工作提供一个较为实用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7.
黄群慧 《经济研究》2021,56(4):4-23
本文从经济现代化或者说是工业化视角出发,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战略内涵和政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已有研究强调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的属性不同,本研究更加强调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到新发展阶段后的高水平的自强自立。一是提出了"阶段—模式—动力"的三维理论解释,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现代化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现代化路径,是中国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路径而探索的、以自立自强为本质特征的、突破"依附性"、具有"替代性"的一种经济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大国经济优势、围绕着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经济现代化战略;二是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内涵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战略,实现从成本驱动、出口导向、高速度工业化向创新驱动、内需导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三是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双协同"政策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有效协同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效协同的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下,加快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和处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关系,实质上是正确认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均衡值都是由供求均衡决定的。不分长短期,只强调供给重要或只强调需求重要,都是片面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以需求为依托,以适度扩大需求为基础。脱离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要完善需求侧管理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需求规模及其增长、需求结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制度体制因素决定的。深化改革那些阻碍需求结构优化和需求增长的体制机制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9.
2020年以前,中西方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都经历了供给侧与需求侧主张的交替过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政策主张并没有共存过,主要是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而在2020年后的中国,供给与需求均被关注、强调。二者之间除了具有对立性,在社会背景、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也具有一致性,双方能够发挥协同作用。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供需双侧发力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在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同时调节,使供需双侧发挥协同作用,更好地促进经济双循环体系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设定经济增长基本方程出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建闭合增长模型的不同思路,进而对两种增长理论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都对收入分配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且都坚持阶级、制度、非均衡的分析方法;然而,两者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的最终决定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以及增长过程中的市场结构等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与后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增长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视阈及内在逻辑一致性等方面都更具优势。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熊彼特曾试图建立一个以创新为动力的内生经济变迁理论。在沉寂多年以后,熊彼特的这一经济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复活。演化新熊彼特主义借用生物学隐喻构建了企业的行为模式,使创新得以内生化,并类比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过程描述了经济动态过程。新古典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则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思想模型化,通过引入研发生产函数和对创新组织的探讨将技术创新内生化,深入地研究了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市场结构问题。三支理论在方法论和学术传统上的差别导致了它们对创新机制以及经济变迁的不同理解。文章系统地梳理了熊彼特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发展并对之进行了比较、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后卡莱茨基模型,分析了功能性收入分配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方向,并使用OECD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功能性收入分配对技术进步存在重要影响:在工资主导型国家中,工资率增加会促进技术进步;而在利润主导型经济中,工资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难以确定。进一步分析表明,改善要素收入分配失衡,提高工资性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仅能够促进工资内需型经济体的形成,也能够加速国内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国家在“黄金时期”形成了劳资联合的调节模式,改善分配关系并激发有效需求,支撑福特主义积累体制有效运行,形成了更快更高质量的增长并提高了更多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法国调节学派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了具有动态特征和累积因果循环联系的经济增长框架,分析了工资利润分配方式调整如何通过有效需求扩张的方式反馈到资本再生产以及技术转变的过程,提出生产率、利润(积累与投资)、实际工资(需求)在“正反馈机制”下的协同增长模式,阐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充分借鉴法国调节学派的观点,针对现阶段我国出现的收入分配问题和内需不足的转型困境,本文认为,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形成更加公平的生产关系以促进更高质量的生产力,以公平促发展。转变我国过去“非平衡”的积累体制,具体需要从完善分配方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劳动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保护,“量力而行”完善福利保障体制,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等方面重构调节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严成樑 《经济研究》2020,55(7):191-208
本文系统梳理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从资本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到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本文阐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逻辑,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是人们对全要素生产率认识深化的过程,经济增长框架微观基础深化的过程,也是经济增长理论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本文讨论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存在的不足,包括在研究思路、模型核心设定和技术性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需求侧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弱化,以及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薄弱等。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基于大学科融合视角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研究是经济增长理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中国经济增长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经验启示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15.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谈论,大部分学者将中国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为"双循环"战略提出的背景或现实依据加以阐述,但目前较缺乏将"双循环"战略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变化,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已成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而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效果逐渐减弱,证实了"双循环"战略的现实依据。进而分析"双循环"战略实施的意义,最后从需求侧、供给侧两个角度,产品、要素、资本三个市场,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瘀点堵点、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过去十多年来,为了解释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增长并更好地理解转型国家的增长差异,由CharlesTiebout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分权理论被经济学家发扬光大了。新一代的财政分权或财政联邦主义的理论集结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元素,不再局限于公共财政的话题,而是将视野转向了地方官员在维护市场、促进竞争与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激励和行为。本文以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的体制演进,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财政分权的重要经验为依托,回顾和讨论了这个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经验研究的成果,从一个角度讲述了转型与增长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7.
贾康 《经济月刊》2013,(9):20-20
中国经济在经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也走到了一个自身“潜在增长率”下台阶而“矛盾凸显”对“黄金发展”瓶颈制约日趋严峻的新阶段。寻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有“破”有“立”。首先说“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经验层面考察,对经济学理论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亟需反思。一是主流经济学认知框架的不对称性。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说存在着一种共同失误——虽然他们各自强调不同角度,都有很大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确又不容回避——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供给侧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军 《经济学》2007,7(1):21-52
过去十多年来,为了解释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增长并更好地理解转型国家的增长差异,由Charles Tiebout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分权理论被经济学家发扬光大了。新一代的财政分权或财政联邦主义的理论集结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元素,不再局限于公共财政的话题,而是将视野转向了地方官员在维护市场、促进竞争与推动经济增长中的激励和行为。本文以中国的中央一地方关系的体制演进,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财政分权的重要经验为依托,回顾和讨论了这个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脉络与经验研究的成果,从一个角度讲述了转型与增长的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伟大实践走过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所描述的经济和金融自由化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是,强调中国共产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强调通过国有所有权来实施金融控制战略,通过金融控制来有效降低或阻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和"传染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去解决金融监管始终滞后于金融创新带来的现实或潜在系统性风险难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在持续深化。在进一步寻求金融控制程度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之间的最佳组合上,在让金融回归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属性上,在发展普惠金融弥补市场天生之不足、促进公平增长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有助于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是理论界亟需解决的课题.供求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也是分析经济均衡增长的逻辑起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针对国内有效需求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均衡分析方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在与凯恩斯需求理论与供给学派理论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理论解决目前供需结构失衡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