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飞  綦成双 《经济管理》2023,(3):192-208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数据作为第五大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推动数字创业实践的潮涌。其中机会是数字创业活动的核心,但数字创业机会建构的过程研究仍然存在空白。在建构主义视角之下,作为能够塑造创业个体认知与组织决策的学习行为,对于推进机会创造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于数字创业学习这一构念,通过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与数字创业的相关研究,探索数字创业主体在机会建构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阐释了数字创业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并依循“影响动因—学习行为—机会建构”逻辑,探索性地提出了数字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议题。本文认为,特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在塑造数字创业学习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创业行动者通过开展“在想中学”的认知学习和“在做中学”的情境学习推进数字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并基于经验学习实现对数字创业机会的适应性迭代。本文旨在进一步揭示数字时代建构主义机会观与学习观的互动关系,丰富创新驱动创业的微观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6,(10)
由于我国女性创业的比例逐年提升,女性创业活动在繁荣经济的同时,也给广大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给女性的创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女性创业的成功率,成为政府层面和个人层面都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创业内容角度将江苏女性创业模式归类为三类:技术型、地理型、社会型,在不同创业模式下分析在女性创业活动过程中所遇到各种复杂的干扰因素,更好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8年陕西和四川两省686家农户的调研数据,本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户创业行为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使用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比较了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与非试点县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研究表明:农户数字素养提升不仅能够促进其创业,而且能对地理邻近农户的创业行为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县内农户数字素养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在非试点县这一效应并不明显。据此,应大力开展数字化教育培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水平,以合理引导农户的创业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目前的情境下,社会资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配置方式,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寻求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本文将社会资本理论嵌入到公司投资行为中进行分析,梳理公司投资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微观视角实证检验企业社会资本对上市公司投资机会及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资本对公司的投资机会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并能提高投资效率。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资本在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内容,而且从微观层面验证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财政政策作为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与价值创造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微观企业层面上财政政策究竟如何影响企业行为尚不明晰。本文从需求管理、财政融资和供给管理三个维度,建立了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微观行为的分析框架,沿着前两个维度对中国制度背景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扩张性财政政策总体上增加了企业价值,在销售增长率较低、经营现金流更好、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企业中,价值增加效应更加显著;企业经营特质的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表现更为典型;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政策微观表现为拉动效应,东部地区的微观表现为挤出效应。研究揭示,在微观层面上财政政策直接拉动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乘数效应更多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已在居民收入、消费和创业等微观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模式。基于2014—2017年中国县级数据的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碳减排效应随着县域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特征而呈现强度变化;具体而言,减排效应在我国东部、物质资本投入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产业发展层面的结构调整效应、地方政府行为层面的污染行业土地出让面积削减效应以及企业发展层面的技术创新效应实现碳减排效果。拓展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县域间碳排放不平衡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区域间的资源错配问题。未来,政府部门应该继续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型数字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继而助力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7.
戴宾 《财经科学》2011,(12):108-113
本文从形态的初始含义出发,以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础,界定了新型城乡形态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社会形态和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的内容,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新型城乡空间形态的内容及其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整合的企业大数据,立足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企业家、资本与技术三大核心要素,从新建企业、外来投资、风险投资、专利、商标和软件著作权六个维度,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指数,并首次描绘我国2010—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创业的动态演变过程和空间分布特征。该指数利用大数据思维构建,基于微观创新主体,关注创新产出而非投入,具有客观性、时效性和多维性的特点。研究发现:第一,过去十年,我国数字产业创新创业水平快速提高;第二,省级数字产业创新创业水平呈现“南热北冷、中部崛起”的空间分化格局;第三,城市层面数字创新指数呈现出地区收敛态势,区域发展不平等水平下降;第四,数字产业创新创业具有地理集聚度,相邻城市发展存在空间关联性;第五,南北区域间差异对于发展不平等水平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张毓峰  胡雯 《经济论坛》2007,(11):43-46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经历从行政区经济到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转换.这一转换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整合作用,使区域经济的增长潜力在原有行政区经济的基础上得到充分释放,为行政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空间,使其获得增长的乘数效应;使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有了更大空间尺度平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在不同地区、产业、部门以及经济微观层面产生实际效果具有了一个有效的中观经济层面;使宏观经济调控与中观层面的产业结构、地区关系和城乡关系的调整相结合,能够成为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性机会和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信仰的力量:宗教有利于创业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创业理论一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宗教。基于CGSS(2006—2010)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考察了宗教信仰对个体创业选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无宗教信仰者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创业的概率更大。使用历史上省级层面宗教活动场所作为工具变量,纠正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正向影响依然存在。这一正向影响存在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宗教信仰改变了创业偏好,同时宗教组织所构建的社会资本放松了创业约束。此外,宗教对自雇层面创业的影响还存在一个作用机制,即由于宗教与现代教育之间潜在的冲突性,导致信徒人力资本投资下降,无法在劳动市场就业,被迫选择自雇型创业。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叙事能力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隐性知识实践能力,在创业成功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回顾叙事、故事在创业研究中独特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家叙事能力的内容,从资本获取层面构建了企业家叙事能力对创业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并在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家利用社会资本的作用机理,完善了概念模型,深化了叙事分析在创业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设计的概念在不断深化,其实践过程越来越全面,内容日趋综合,成为一种设计城市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城市特色在于城市规划,而城市规划经通过城市设计才得以体现。城市设计从宏观上创造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建筑设计从微观上表现城市规划。本文笔者着重探讨了城市设计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城市设计与城市基本特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希望为业界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海尔卡奥斯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过程及其价值创造行为。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依赖平台嵌入、平台聚合和平台撬动三个过程环节,分别实施“望闻问切”“兼容并蓄”和“有无相生”策略,最终构建包含数字价值生成、数字价值共创和数字价值涌现三种价值创造行为体现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价值创造组织形态。当参与价值创造的基础操作性资源的来源范围由制造企业内部延伸到制造行业内部,再拓展到跨行业交互时,基础操作性资源多样性同步增加,进而催生出数字价值生成、数字价值共创和数字价值涌现三种差异化的价值创造行为。本文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相关研究贡献新的理论知识,为数字经济浪潮中的领先制造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了集群环境对创业微观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在对创业机会作出反应的过程中,感知个人意愿、感知社会规范、感知自我效能感和感知集体效能感对创业意图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创业行为的产生,它们受到了集群环境中的外部经济性、共享文化和价值观、机会与需求、信息与知识溢出及本地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并建立了因素模型,对在集群环境下更容易产生创业行为的现象给出了新的解释并提出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 2017—2019年数据,建立了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微观家庭层面与宏观地区层面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状况。并使用离散选择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宏微观结合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收敛性、空间相关性与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多维相对贫困消减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性与空间相关性;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在微观家庭层面上帮助减贫,还有助于在宏观地区层面上降低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助力减贫的过程中对公平性问题的处理也相对较好,避免了“精英俘获”现象所导致的减贫效率低下与资源错配;数字普惠金融的多维减贫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家庭收入、就业、消费结构、主观感知与信息获取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在价值生成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价值逻辑。随着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向平台生态竞争优势转变,从数字化创新时代价值来源转向出发,明确价值生成的新逻辑范式,系统梳理价值界面延拓,并据此论证价值配置空间演变,分析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连接经济带来的价值发现。基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价值取向,阐释启动阶段用户价值共创、扩张阶段天棚战略扩容、维护阶段价值隔离机制,进而揭示平台生态系统价值生成规律。研究结论为审视数字创新背景下的价值创造规律及数字平台生态系统行动与治理提供了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公司创业作为企业层面的创新性活动,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微观源动力。组织间学习把这种微观层面的内容,传递到产业集群中观层面上来。但是,无论是公司创业推进产业集群升级,还是不同组织间学习模式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的作用,目前都是模糊的。因此,通过文献回顾,文章厘清了产业集群升级和公司创业的深层次实质。并在此基础上,从知识流出的视角,着重分析了公司创业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机理。同时,讨论了不同组织间学习模式,在这一推进过程中的不同影响,进而以集群由简单扎堆、龙头企业领军、开放式协作网络为升级特征,集群结构调整为升级内容,对产业集群升级的普适性趋势做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劳动变换规律是马克思劳动发展理论的“硬核”,在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的当下,劳动变换规律的现实意义值得关注。鉴于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蒂蒙斯创业理论搭建了逻辑框架,使用微观数据检验了工业机器人对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工业机器人能促进创业,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进行敏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可以通过“抛出工人-增加创业者、提高生产力-增加创业资源、产生新劳动-增加创业机会”的机制促进创业。最后,拓展分析显示,区分行业来看,工业机器人对服务业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区分城市来看,在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教育支出较高的城市,工业机器人对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区分创业类型来看,工业机器人对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本文结论说明,在推进工业智能化的同时,应做大创业这一就业“蓄水池”,帮助劳动者适应劳动变换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学术创业者如何突破混合身份所引发的身份困境是学术创业微观层面关注的焦点。认同整合作为个体对自己拥有不同社会身份关系的感知,可以促进混合身份认同,然而关于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的研究未得到学者充分关注。基于已有研究,结合12名学术创业者的访谈和档案数据,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提炼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维度,并开发出相应量表。研究发现: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是一个在认知、行为和情感层面均有映射的多维度构念,包含身份距离评定、身份融合努力、身份冲突感知、身份和谐倾向4个维度。研究结论可为学术创业者认同整合实证分析提供测量工具,推进学术创业微观层面研究,丰富创业认知探索,拓展认同整合应用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是就业之外的另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自身运营、组织、运用技术、服务、思考判断,整合自身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作为商业领域,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谁能发现并把握好商机,谁就有可能成为“赢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