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分析美国、德国和波兰三个发达国家居住建筑ESPC项目的发展过程、实施成效及取得成效的原因,发现其健全的法律环境、完善的居住建筑ESPC服务体系、有效的推广政策和手段等值得我国借鉴。指出我国应尽快形成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相关法规与实施细则;通过转变居民用能补贴方式、实施社区ESPC示范项目、提供便捷的节能信息咨询服务等,扩大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需求;通过发展居住建筑节能产业、建立畅通的融资渠道和有效的担保机制、培育和规范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促进居住建筑ESPC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北京市不断出台老年人群体的住房保障政策。文章主要聚焦北京市公租房的适老性设计研究,首先概述了公租房,分析了老年人居住需求,然后通过借鉴日本公营住宅适老性设计经验,以燕宝·郭公庄家园(北区)公租房为案例,展开详细的分析,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公租房适老性设计策略,旨在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提高老年人群体的整体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国未富先老的现象,探究如何在既有居住社区实现居家养老模式,将对整个养老行业以及社会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基于政策发展方向,首先构建既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框架;然后针对既有社区目前状况,在引入社区老年服务运营商的前提下,分别在社区日常生活服务、适老化改造、医养护一体化方面做出了具体运行路径的设计和激励保障措施的建议,为既有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房地产事业的迅速发展,股利政策成为我国建筑企业中的核心财务问题,在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利益方的密切关注。本文就建筑企业股利的计量、支付方式、向股东回报的方式以及股利政策的限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促进我国建筑企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前,老龄化是全球各个国家都正在或即将面临的重大命题。相比少子化,老龄化是医疗科技、人文关怀等方面社会进步的体现。居家养老逐渐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但缺乏适老化设计的住宅往往给老人带来不便甚至安全隐患。本课题以杭州市主城区为调查范围,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多项logistic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知晓杭州市老年人家庭居住环境适老化改造的情况、市民对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意愿和需求偏好、杭州城区各小区室外环境基本的适老化改造情况以及杭州市适老化改造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困难,从而提高市民对老年人生活环境改造的重视,了解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鼓励市民对家庭居住环境进行合适的适老化改造,并提出杭州市适老化改造的相关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孙逊 《上海房地》2008,(12):50-50
上海建科老年用房研究中心“住房适老性改造”课题组.在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十六(黄浦)分会和黄浦区房地局半淞园办事处的协助下.选择黄浦区瞿二小区(西藏南路1341弄和保屯路50弄)作为典型调查,实施步骤:1.检索房产和户籍资料;2.老年居住层面分布调查;3.分发问卷征询意愿;4.邀请老年人就适老性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座谈。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中国快速老龄化与棚户区交往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充实老年人生活和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为目标,研究对棚户区的交往空间进行适老性改造。以交往空间的适老性类型为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剖析了适于老年人活动和情感驻留的空间元素,分析其对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的设计方向,提出了各种空间的适老性改造设计方案,以期待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向适老性倾斜。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的绿色建筑经过了逾十年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加速普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不仅大量新建绿色建筑,而且同步推行老建筑、老旧小区的绿色化改造;不仅着重于单个建筑的绿色化设计、建造和运营,而且转向小区、社区,甚至整个城镇的绿色建筑集群的设计、建设和管理;不仅追求建筑的节能、耐用、适用,而且追求绿色建筑的低室内污染、超低能耗和生态景观,即要从建筑的居住功能,转向建筑的健康、美观、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北京房地产》2008,(1):70-72
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今明两年启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记者:建设部如何落实这项任务,出台了哪些具体政策?答:我国目前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热面积20多亿平方米,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是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是“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居家养老住宅的适老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绝大多数老年人住在自己住宅内安度晚年。从提高居住水平和舒适方便的角度来讲,对居家养老要着重地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居家养老的住宅进行适老改造;二是做好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许多城市都存在大量的老旧小区,随着城市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老旧小区的配套设施老化、公共服务缺位、建筑能耗高等问题日渐突出。而老旧小区改造是顺应时代和民生的新需求。为此,文章分析了新时期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社会、技术环境现状,以及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痛点难点,并结合实际提出新时期老旧小区改造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搭建多方参与平台、融入“适老化”的智慧社区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自己住宅内安度晚年。从提高居住水平和舒适方便的角度来讲,对居家养老要着重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居家养老的住宅进行适老改造;二是做好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3.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推广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比例普遍不高,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出发达国家同气候地区2倍以上,在浪费大量能源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推广节能改造,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市场化推广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手段有限、定位不清、标准有待细化等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应进一步加大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推广力度,多元化推广方法,细化标准,以避免能源、资源的浪费,提高建筑舒适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出生率下跌,老龄化日趋严重,未来我国将长时间处于高度老龄化社会。在居家养老模式的背景下,既有住宅的适老化改造正逐步推行。但适老化改造大多集中在城市区域,对乡村地区的研究和实践微乎其微。文章在对四川省三个村庄独居老年人群体的特征及生活需求现场调研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乡村独居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现状,提出适合乡村独居老年人居家养老既有住宅适老化更新改造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新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的保温性能要比1991年的建筑提高80%,同时,有步骤地改造旧建筑.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要发展新型建筑隔热保温材料,各种泡沫塑料将成为主体.随着中国生态、绿色、环保住宅的发展,必然促进环保建材节能材料(如XPS绝热保温板材、EPS板材、PU板材等)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有效变更推进了当代社会技术产业的有效发展,在我国生产力逐年上升的今天,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我国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建、改造促进了其优化使用的质量。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承建事业的发展在国家重视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得到了有效的开展。面对我国原有建筑的落后、质量问题的严重下降以及相关承建工程施工建筑老化问题的出现,及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现实,为了改善我国现有的建筑状况。通过有效的新一批次的基础设施建筑改革,将优化我国的现实建筑情况,改善质量问题。在承建事业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相关数据的测量就成为了首要的环节。一般来说建筑测量中主要使用的技术以数字化测绘技术为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城镇社区组织建设过程中,发现了较具代表性的老龄化社区。这些老龄化社区除了居住人口为老年人之外,社区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十分陈旧。倘若不对这类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那么居住其中的老年人就无法拥有高质量生活体验。进入智能时代后,智能化社区建设也开始逐步兴起,对于行动受限的老年人而言,对其居住的老旧社区进行智能化改造是很有必要的。论文对此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大量老旧小区正面临着居住环境与人口双重老化的问题。老年人群体在生理、心理方面对居住空间有较高要求。为满足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需求,文章基于“老年友好”视角,以黄山市屯溪区6个老旧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几个小区在适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老年居民对小区改造的需求,最后从交通、设施、公共活动空间等方面提出适老化改造策略,以期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雷 《民营科技》2011,(2):282-282
针对国家提出的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结合石河子既有居住住宅的现状,进行建筑维护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符合国家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切实降低既有居住建筑能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鼓励发展建筑节能技术,新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设计的采暖居住建筑的保温性能要比1991年的建筑提高80%,同时,有步骤地改造旧建筑。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要发展新型建筑膈热保温材料,各种泡沫塑料将成为主体。随着中国生态、绿色、环保住宅的发展.必然促进环保建材节能材料(如XPS绝热保温板材、EPS扳材、PU板材等)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