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有的关于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大都分别针对城市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展开,本文在研究城市群的同时,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城市群内部的协调发展和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发展.本文选择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作为城市群问协同发展的典型代表,提出了逐步实现辽宁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全勇 《经济前沿》2004,(10):39-41
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市场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区域边界,促进区域一体经的深入发展,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的。"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32个城市群的构建使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而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开辟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5.
结合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对豫南鄂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小的实际,并研究了豫南鄂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通过与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比较,研究了发展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构建豫南鄂北城市群的潜力。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构想,给出了促进豫南鄂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促进由郑州等九个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可有效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发挥中原经济区对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作用。中原城市群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快中原城市群产业融合步伐、强化郑洛产业双核作用、推进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连接区域开发、强化体制机制保障等措施,探索建立具有中原城市群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协作条件下的旅游产业纵向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世敏  周荃  苏斌 《经济地理》2007,27(4):690-693
旅游产业自身的特点为其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在区域旅游协作的条件下,泛珠三角旅游产业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存在众多的动因和收益,包括降低交易费用、联合生产获取范围经济、消除多重加价和道德风险的外部性、构筑进入壁垒等,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和风险,如增加固定成本、管理成本、组织费用和旅游企业对市场和行业的依赖性等。因此,泛珠三角旅游企业在进行纵向一体化、纵向联盟战略决策和纵向一体化方式的选择上,应全面权衡每种方案的收益和成本,利用区域协作的优势,按自身需要进行适当的抉择。  相似文献   

8.
当前长三角地区面临日益趋重的养老压力,而长三角联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区域之间因老龄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养老压力。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发展具有成熟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基础,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区域融合的过程中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存在涉老产品和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养老服务市场开发不完善、多地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异地养老面临着较大的制度及政策障碍。未来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老人的自由流动和养老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满足区域内老年人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长三角区域养老融合的机制建设应该从构建领导协调组织、系统评估科学规划、打通制度政策壁垒、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培育连锁养老机构、动员社会力量等几个方面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城市群的发展来推动和实现的.“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观指导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32个城市群的构建使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从而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开辟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集群形态,致力于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和融合互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19个城市群的建立与扩充,运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城市群政策的实施对城市碳效率的影响,进一步从经济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群对碳效率的传导路径。结果显示:城市群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碳效率的提高,能通过制度上降低城市间市场壁垒,提高市场一体化程度;物理上增加城市间车次数量、缩短通行时间,提高交通便利性,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对碳效率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城市群一体化程度存在差异,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的城市群碳效率作用不显著。收敛性分析表明,一体化促进城市群内部分工网络的形成会加剧产业结构差异,在提高城市碳效率平均水平的同时不利于碳效率收敛。本文的研究不仅从碳效率视角对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的研究进行了拓展,而且为“双碳”目标下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及其治理机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科 《经济地理》2011,31(10):1692-1697
伴随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协作意识逐渐增强,但受体制环境以及地方政府单体利益追求等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竞争和重复建设,迫切需要优化区域治理机制,增进区域协作。文章以长三角地区为实证对象,在揭示其一体化趋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定量方法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协作问题,并提出了推进产业协作的治理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影产业正经历高速发展,而全国电影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影响电影产业整体推进的可能问题之一。根据中国电影产业指数的结论,中国目前是电影产业大国而非强国,电影产业整体竞争力仍缺乏,地区不平衡性仍较突出,因此区域协同发展应当是实现电影产业发展的可选路径之一,通过区域协同推进区域整体电影产业竞争力,进而带动全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文章尝试将中国电影产业指数与城市群进行结合研究,试图找出电影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及路径,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 《当代经济》2011,(18):104-10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同时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卓有成效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一体化作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之一,它有效地为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通以及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外部性的城市群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兴华  郭子彦  赵璟 《经济地理》2007,27(3):463-466,475
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出发,并通过关中城市群实例,分析得出市场外部性与政府行为外部性是导致城市群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原因,进而造成城市群发展不协调。要减弱外部效应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解决思路是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制度的合理制定,达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标志着京津冀地区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研究金融协作在京津冀发展中的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结构三大方面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亟须金融支持,通过“引力模型”分析得出京津冀存在各地之间联系不紧密、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监管不善等缺乏协调与合作的问题.要想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要发挥市场作用,在建立顶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信贷市场、证券交易市场以及金融创新产品的作用,加强监管并规避风险,使金融协作多视角、宽领域地发挥为京津冀一体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关键在于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实现,同时,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还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改变传统的碎片化服务现状.从整体政府视角研究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能够为我国区域公共服务改革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外主要城市群、我国泛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剖析,从政府、制度创新、政府与非政府合作、差别化区域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河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19大城市群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分类选择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升级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促进外围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且外围城市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其产业升级路径属于一种“依赖型”路径;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产业结构距离越大的外围城市受到的政策效应越小。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性。二者协调程度越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就越大。这主要表现在: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与竞争力、改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政府行为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