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基于对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显示:(1)居民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2)二孩政策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3)经济是影响生育二孩的最主要因素,生育意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进一步降低的趋势;(4)居民的生育意愿和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更不愿意生育二孩;(5)男性生育二孩的意愿比女性高;(6)单独家庭的年轻夫妇更愿意生育二孩. 相似文献
2.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5)
本文基于湖北省4 661个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对已有一孩的城镇居民家庭二孩的生育意愿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二孩生育政策放开的情况下,湖北省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比重达到61.4%,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于经济压力、少生优生观念和时间压力等方面;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以上城镇居民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妻子的年龄、学历、职业、一孩的年龄及夫妻二人的迁移经历等都是影响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不愿生育二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21,(1)
为了解四川省南充市城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南充市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便利抽样,使用自制匿名问卷对南充市城区已婚育龄妇女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查。使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调查297名已婚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1.89±5.32岁。理想孩子数为1、2、3的人数分别为126人(42.42%)、168人(56.57%)、3人(1.01%);已育孩子数量为0、1、2、3的人数分别为11人(3.70%)、202人(68.01%)、82人(27.61%)、2人(0.67%);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59±0.51,平均已育孩子数量为1.25±0.53(t=9.339,P<0.001),理想子女数≥2的育龄妇女已育子女数≥2的比例高于理想子女数为1的育龄妇女(χ2=51.90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育龄妇女已育孩子数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为育龄妇女理想孩子数、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购买养老保险、丈夫文化程度、住房类型。从而得出结论:南充市城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较低,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自身条件会影响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5.
6.
由于劳动力问题、养老压力以及性别比例失调等因素,我国实行了全面二孩政策.然而,反响并不热烈.许多社会方面如经济、家庭、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个体社会化及女性职业生涯都受到此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5)
2014年"单独"政策放开时,湖北省累积的"单独"家庭测算总数为62.94万个。依据政策执行后的情况以及专题调研的数据推算,政策调整之后,从中释放的新增人口总计可达19.6万人,即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家庭将占累积"单独"家庭总量的31.15%,并在20152017年形成生育小高峰。由于政策不变时的人口和生育基数不同,"单独"政策效果在城市中将更为明显。"单独"家庭的生育意愿,无论是在生育数量上还是在生育时间方面,都将有一定的变动空间,但是城乡居民生育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8.
“全面二孩”时代下,我国老龄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上年有所提高,但是取得的效果较为有限.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以及根据网络调查结果进行阐述分析,针对女性生育困境,提出建议:国家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支持,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加大医疗支持,特别是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生育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结构,这就使得现阶段我国的人口规律表现出两重性,一方面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人口规律呈现出自发性,削弱了人口政策的效能:非公有制经济的过快发展在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总体上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也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时间延长,大大弱化了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此同时,资本为了修复利润率而进行的时间和空间修复,再加上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过度产业化,推高了家庭核心消费的支出,提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进一步抑制了居民的生育意愿.因此,为保证人口生产适应社会再生产的要求,应从增收和减负两方面着手,切实破除人口政策发挥作用的障碍.此外,受西方文化的侵蚀,年轻人社会价值观念西化,也是导致生育意愿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政策宣传改变这种生育观念.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57个国家和地区的截面数据,构建了首位城市规模、首位度、4城市指数、变差系数和偏态系数5个指标来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多维度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人口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政治因素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城市的发展直接与生产条件的区域组合联系在一起.区域人口规模和人均GDP规模的扩大将提高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对外贸易联系的增强倾向于降低城市人口在高序位城市的集聚程度,首都虚拟变量影响着首位城市和其他高序位城市的相对规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民主化程度的增强倾向于降低首位城市规模和首位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股利政策模型,最后对我国选择有效股利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的无形资产,产业集群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这项无形资产的塑造。为寻找集群品牌创建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浙江诸暨大唐袜业集群为实证调研对象,选取11个相关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变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内是否存在领头企业、领头企业是否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是影响集群整体品牌创建与中小企业个体品牌创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估算2001~2010年无锡市工业分行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基于改进的迪氏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工业部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模型。研究发现:工业经济规模效应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效应分别对工业碳排放起到显著的促进和抑制作用;工业能源结构变化对工业碳排放影响较小;代表节能环保技术水平的能源强度效应减缓了工业碳排放,但其抑制作用不稳定,能源利用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6—2013年杭州城市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15,(7)
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2006—2013年杭州旅游发展绩效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此间杭州市旅游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且上升的趋势,上升了10.8%,上升的原因在于,这8年间杭州旅游的历年平均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在大部分年份均显著改善;此间杭州旅游纯技术效率是下降的,但呈现向好发展的势头,下降的原因在于投入要素在使用上的效率未能实现优化。从空间格局上看,杭州旅游效率呈现了空间差异的特征,但是区域差异不大。进一步对杭州市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发展规模等因素对旅游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赋予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16.
在GIS支持下,从用地空间、可供水量、绿地指标、生态足迹和生态敏感性分区5个方面测算了兰州市的生态适度人口与最大人口规模。兰州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为249.46万-432.82万,生态环境和用地空间对兰州市人口容量规模的限制作用较其它因素强烈,2010年市域总人口已超过适度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7.
以2008年苏州城乡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状况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城乡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超过半数的空巢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而机构养老也并非空巢老人的最爱。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的因素中,户籍因素最为重要,其次是与子女关系因素,最后是房屋建筑面积因素;而在影响空巢老人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众多因素中,文化程度、儿子数量和养老金(养老补贴)数量这三个变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省际环境污染的动态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一污染物难以表达环境污染状况的不足,本文提出了能够代表整体环境状况的污染排放指数,并首次运用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动态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28个省1995~2006年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了中国和分区域污染排放指数的变动趋势,并基于经济结构和能源因素视角,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中国和分区域污染排放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要实现十一五规划中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比2006年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从三大区域来看,应该重点监控东部地区;从省级区域看,应该重点加大对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四川、河南、山西、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份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符合市场机制的能源价格体系、加大贸易开放度和降低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以减少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