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空间载体,在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构筑起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相适应的程度。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好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周赣琛  王梓林 《中外企业家》2013,(2):199-200,206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度,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不仅肩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着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将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构建了涵盖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绿色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年中国及各省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总体和地区生态文明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区域之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及其变化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生态文明绝对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中国生态文明呈现了由高到低逐渐递减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应围绕如何办出类型特征,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探索出一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实现校地深度融合,促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新世纪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既不同于区域均衡发展,也不同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当前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各都市圈之间的群体竞争,即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城镇化推进的关键是发展城镇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成长差距决定了省域城镇化发展的差距,中小企业集群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布局分散,尚缺乏专业化、社会化的分工和协作,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市场竞争力弱,无法有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将分散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以城镇为核心的地域,促进人口和产业协同集聚,使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吉林省有效实施城镇化战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联度,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不仅肩负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且担负着促进当地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将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区域差距问题依然突出,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国家的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全方位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经过20多年的努力,虽然信息化发展的总体速度较快,但由于受历史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的制约,区域间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情况依然存在。有鉴于此,通过测度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变动情况,探讨分析中国各省(区、市)、四大区域内部和四大区域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收敛速度及其特点,进而为政府制定促进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差异化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必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任务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地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划分可以分为一级区域与次级区域,区域发展差距相应地也可以分为一级区域发展差距与次级区域发展差距。长期以来,我国重视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推出了诸多战略,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对次级区域发展差距则相对重视不足。在引入次级区域及其发展差距概念的情况下,为了在整体上提高调控效果,实现各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构建一级与次级衔接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包括缩小区域划分尺度和政策单元,尽可能细化调控对象和范围;明确调控责任主体,构建分级调控体系;次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可以借鉴一级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经验与方式;按照产业转移规律,推动产业在空间转移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方法,对2001到2010年我国的四大区域的和31个省市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总结各个区域和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研究结果很明显,我国各个区域内的积极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现在的协调水平已经很高。大体上看来,我国我国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略低,东北地区以及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则有上升趋势,只有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在我国的各个省市中,大部分的省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现上升趋势,只有少数省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于博 《活力》2022,(20):76-78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区域文化、经济特点、地理位置和人才数量及质量的影响,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区域的高等教育水平息息相关,地方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高等教育的水平。基于此,如何利用高校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探索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马红 《数据》2010,(12):36-37
区县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就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而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统计部门更是扮演着数据中心和区域及其产业发展监测评价中心的职能。区级统计局、调查队肩负着监测、反映和分析全区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水平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6.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尔宏 《活力》2005,(6):93-93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和作用最直接,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新的历史阶段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正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促进城乡统筹、工农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顺应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我国改革布局、把改革开放向内陆和纵深推进的重大举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 20世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条块关系"得到了基本调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越来越凸显其双赢功能,本文通过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原理,客观的提出了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人口与经济匹配度指标对云南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发现,2000—2017年云南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各州(市)的人口与经济匹配度均有所上升,其中大多数州(市)的人口份额始终高于经济份额,昆明的经济龙头地位突出。将协调发展的变化分解为经济集聚效应和人口集聚效应,可以发现,经济集聚效应在协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人口集聚效应主要处于从属地位。为了促进云南协调发展,需要加快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尤其是人口要素的流动,进一步发挥昆明的经济辐射作用,推动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进而带动全省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同时注意积极吸纳省外优质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