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重庆武陵山片区为调查对象,依据当地贫困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量分析其旅游扶贫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以客观评价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方法]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利用长江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课题组在重庆武陵山片区所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有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旅游扶贫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65%的受访者认为加快了脱贫致富和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有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近80%的受访者表示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但是,也有50%的受访者认为存在飞地效应,有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造成生活成本上升,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拉大了贫富差距。[结论]旅游扶贫对增加西南民族地区贫困农户收入有显著效应,生活及卫生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但也存在生活成本上升、飞地效应及贫富差距拉大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重庆市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减贫成效的评估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决策信息,为地区减贫提供方法理论。[方法]文章基于云模型理论,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等影响因素,构建4级9项指标的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乡村旅游发展绩效评估的综合定度,来分析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的绿色减贫指数。[结果](1)黔江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好”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第一。(2)彭水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差”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总排名中的最后。[结论](1)重庆市武陵山片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减贫,但减贫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推进。(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各片区减贫水平存在差距,黔江县旅游经济发展成效评价为“好”级别,且其绿色减贫排名为第一,减贫效果最佳。(3)彭水县绿色减贫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加强各区域间的沟通协调,促进整体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叶慧  张义 《新疆农垦经济》2013,(8):63-65,81
本文通过对宣恩县农户的实地调查,分析该山区农户的整体生活状况及致贫发生的多维因子,测算其贫困发生率,掌握该地区的贫困差异程度,并给出科学、有效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4.
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视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部分地区仍然发展缓慢或者返贫现象突出。该文以贵州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背景,着重从贵州麻山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下、劳动力外流、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分析了贵州麻山地区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出了贫困陷阱,并研究了导致该地区陷入贫困循环陷阱的原因。文章以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为基础,探讨分析了麻山地区存在的4因素贫困循环链,即环境要素制约型贫困陷阱、物质资本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基础设施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和人口因素制约型贫困陷阱。文章通过实地调查,结合现有理论基础,提出错综交织的循环链扣是麻山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源。最后,总结了摆脱困境的5条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章立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主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分类,分别应用"三三六"评价法和模糊综合法对该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发展并不均衡,旅游资源及产品同质性大、重复开发较多,同质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多于合作。该文针对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发展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自然旅游资源合力的整体开发、改善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系统外部环境和利用"旅游扶贫"促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对策措施,以期对该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应通过建立无内部壁垒的区际架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内提高福利水平,对外增强区域竞争力,最终形成大区域、大扶贫、大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这需要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积聚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恩施市农户调查数据,基于多维贫困理论,采用Alkire和Foster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分析了恩施市农户的多维贫困情况。测算发现,被调查的乡镇农户家庭虽然平均收入水平较高,但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教育贫困、健康贫困对贫困指数影响最大,教育问题和健康问题最严重;其次是饮用水贫困和卫生设施贫困;最后是收入贫困。  相似文献   

8.
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晨  骆芳芳 《南方农村》2012,28(10):4-8
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始于改革以后,广州是国内较早发展都市农业的城市之一。本文通过制定广州市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州市都市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时代扶贫事业的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扶贫对象逐渐从农村向城市拓展,特别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文章在期望贫困脆弱性(VEP)理论框架下,利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3FGLS)法对家庭人均收入进行估计。流动人口相对贫困脆弱性测算结果显示,在常用脆弱线0.5下,若以城镇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25%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若以全国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12%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在城镇相对贫困线下获得的结果远高于在全国相对贫困线下的结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收入状况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该结果也表明缩小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能够有效降低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10.
贫困农户外出就业研究——以甘肃省会宁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采取典型访谈、农户调查等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了贫困农民外出就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外出就业对贫困农户家庭、家庭经济、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10多年来国内外在贫困理解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从单一的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但是,对多维贫困指数究竟如何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权重,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以UNDP开发的多维贫困指数为基础,利用山西省贫困县的住户数据,通过调整多维贫困测量指标、指标取值和权重,考察其对多维贫困估计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整后多维贫困指数值变化非常大。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收入贫困标准和多维贫困定义组合下多维贫困户与收入贫困户之间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区域多维贫困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指标、剥夺临界值和指标权重所建立的多维贫困指数,用以估计的多维贫困户可以覆盖76.8%的收入贫困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国际上常用的贫困度量指标,运用江苏省农村住户抽样数据实证测算了1995-2004年农村贫困的状况及变化态势,分析了收入增长与分配效应对贫困变化的影响。特别指出:对于发达地区,应制定一个更高的贫困线,关注低收入群体和风险高的农户;在强调农民收入增长效应的同时,还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间的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6~2014年金平分水岭保护区周边村寨农户收入的分组数据,运用POVCAL软件计算出各年的Foster-Greer-Thorbecke家庭贫困指数,全面分析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然后通过对FGT指数进行分解来分析贫困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FGT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影响贫困变动的原因中经济增长对减贫效果显著,但是恶化的收入分配情况使得减贫效应趋于缓慢,尤其对贫困深度和强度的消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我国贫困治理正在由单一驱动转变为多维治理,对四省藏区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展开测度与分解,不仅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当前阶段四省藏区贫困治理的现状与短板,而且有利于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明确的参考。[方法]借鉴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提出多维贫困治理的测量方法,利用四省藏区484份农户调查数据,对四省藏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治理绩效进行测量与分解。[结果]四省藏区收入和住房维度的治理绩效突出,但在居住环境、教育和医疗意识维度表现出来的现代伦理思想差距明显;青海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最高,云南藏区排名靠后,主要受居住环境和医疗意识维度限制;户主受教育年限与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成正比。[结论]四省藏区多维贫困治理绩效显著,主要体现在经济收入与基础设施方面,但贫困农户的现代思想与发展意识还较为匮乏。因此,一方面,在安排教育、住房、医疗等项目时,不能单纯追求数字层面或指标层面的脱贫,应当辅以相应现代思想的教育引导,转变贫困农户的落后陈旧意识,并将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把基础教育作为解决四省藏区深度贫困问题的突破口,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采取有效的举措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问题,并转变陈旧的子女教育观念,以防止教育维度的代际传递。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北部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地区(邳州市和宿迁市)发展产业集群的内在需求和实际效益出发,系统分析了产业集群作为江苏北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江苏北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需要依托本地资源和劳动力、外来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实施产业集群培育、优化、统筹、重组等发展战略有利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户多维贫困及致贫机理研究——以甘肃省840份农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贫困是人的可行能力在收入或消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获取信息和技术的机会等多个维度被剥削的现象,多维贫困指数反映了贫困人口或家庭的多维贫困发生率及承受的剥削强度。借鉴Alkire and Foeter开发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甘肃省13个村子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利用对甘肃省部分农户家庭的实地调研数据,从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关系5个维度对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1~5个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分别为28.8%、21.7%、16.3%、7.6%和1.1%;甘肃省农户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削的情况严重,贫困发生率高,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均高于其它省份或地区。从农户所处贫困的维度状况梳理出了甘肃省农户致贫的机理:受教育水平不足导致的"能力贫困"导致家庭普遍陷入多维贫困和低收入均衡水平,其贡献率随着贫困维度增加而递减,对绝对贫困的贡献较小;而收入和健康的贫困贡献率随着贫困维度的增加而上升,在绝对贫困家庭中,家庭成员不理想的健康状态,尤其是主要劳动力残疾或患有重大疾病使得家庭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未来政府扶贫政策制定和执行应根据致贫维度状况进行有效瞄准,更加关注农户遭受的"能力贫困"困境,提高扶贫效率。  相似文献   

18.
安徽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降更是连年不断,农民是自然灾害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作者对于自然灾害打击下近代安徽农民生活的境况进行研讨,文章认为,灾后粮食歉收,灾民食物严重匮乏,即使能存活下来,也元气大伤,常常是入不敷出,陷入高利贷剥削的深渊。近代安徽农民的悲惨生活早已成为过去,但自然灾害仍呈增加之趋势,在一些农村地区,自然灾害是农村人口大量返贫的主要原因,因此,防灾减灾的使命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内针对耕地的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涉及不多,也很不系统。本文首先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标、原则及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方法,最后综合形成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以新疆为例,利用指标体系对新疆近10年来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此研究为集约、科学合理的利用耕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研究——以甘肃省贫困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收入流动视角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个体动态收入特征,运用收入流动矩阵法测量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长期贫困程度小于年度贫困,收入流动减缓了长期贫困程度,但贫困户即使脱离贫困,但脆弱性较强,返贫概率较大,其未来几年的平均收入仍较低;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流动的风险更大,收入缺乏稳定性,贫困地区贫困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的概率较高,有利于贫困人口相对收入位置上升,有利于贫困户脱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