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泳  陈田  董玛力 《经济地理》2008,28(3):353-356
中部地区成为国家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地区。中部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文章基于GIS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但水平低;各区县人口规模相差很大,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都市经济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带初步形成;各省的离心化倾向明显,表现出一定的核心—边缘结构等。中部地区的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的集聚态势明显,城镇化区域差异将进一步扩大,最后针对中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人口城镇化和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优化我国城镇化政策,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估土地城镇化相对于人口城镇化的效率。结果表明:2006~2012年,全国平均土地城镇化效率为0.851;全国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全国城区总人口应增加14.9%,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才能达到最高。西部地区平均土地城镇化效率最高,东北第二,中部第三,东部最低。如果土地城镇化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全国可以节约19.217%的居住用地、19.510%的公共设施用地、21.733%的工业用地、24.490%的物流仓储用地、17.097%的道路交通用地、22.083%的市政公用用地和21.933%的绿地广场用地,且保持现有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变,就可基本容纳2020年60%的城镇人口。如果全国土地城镇化效率保持现有水平不变,承载2020年60%的城镇人口,需新增7128.3 km2的城市建设用地。应将东部地区作为2020年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重心分析模型和地理统计法,在综合分析城镇化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问题的基础上,将情景分析法运用到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研究了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问题。结果显示:以"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为核心目标,以情景分析法为基础,构建了"时空演变特征→存在问题总结→情景优化模拟→发展战略选择"的区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逻辑路径,并成功运用到吉林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实践中。通过情景构建、分析与评价,最终提出"强化中部、发展组团、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吉林省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域城镇化发展导向,构建"一群三团四轴"的城镇化空间发展格局,即以中部城市群为核心,以图们江区域城镇组团、通白城镇组团和西部白城城镇组团为支撑的城镇化主体发展形态,以哈大轴、图乌轴、东部沿边轴及南部门户轴为发展主轴的区域联动发展轴带格局。  相似文献   

4.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认知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格局,是构建可持续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格局,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基于1992—2015年的夜间灯光数据和生态环境要素数据,采用统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格局。结果表明:①1992—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空间扩展显著,城镇化核心区与边缘区社会经济活动密度逐渐增大,总体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县域城镇化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城镇化热点区和次热点区集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②区域灯光强度与NDVI和生态价值同步上升是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趋势,但灯光强度显著上升的城市群地区和能源开发区的NDVI和生态价值出现下降趋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③黄土高原城镇化过程中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客观需求,可能促使区域加强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以洞庭湖流域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NDWI指数、Horton-Strahler水网分级、水网格局指标计算、协调状态评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析洞庭湖流域1990—2020年水网空间形态和结构演化特征,揭示水网格局演变的主要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00—2020年,洞庭湖流域水面率、河网密度和干流面积长度比值等指标均呈现波动减少趋势,水网结构稳定度波动明显,流域水网生态空间出现破碎化和主干化趋势。(2)洞庭湖流域水网生态空间退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城市间社会经济与水网格局协调关系呈现出“西部>东部>中部”的空间特征。(3)洞庭湖流域水网格局差异演变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其中城镇化率是首要因素,也是水网生态空间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产业结构是重要因素,其中第一产业发展对水网格局演变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网空间退化的次要因素。持续的城镇化进程给流域水网生态空间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未来洞庭湖流域水网治理应重点关注城镇—水网协调发展严重失衡的地区,通过控制负向驱动因素发展来保障流域水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和水网格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陆地国土空间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根据1985~2009年共25个年度的数据,四大板块GDP总量分布划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四大板块GDP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1991~2007年东部地区GDP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2008~2009东部地区比重逐步下降。四大板块GDP增速划分为四个阶段:1985~1990年经济增速大幅波动,西部地区增速最快;1990~2000年是经济起伏最大的10年,东部地区发展出现高振幅、高增长;2000~2007年,各板块经济增速大致相当,增速波动幅度显著缩小;2008~2009年,四大板块增速均下降,东部地区增速最低。就全国平均增速来看,四大板块GDP相对增速分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0年,东部、东北和中部GDP相对增速放缓,西部地区GDP相对增速提高;1991~2006年,东部地区GDP相对增速高位整理,其他地区GDP相对增速地位徘徊阶段;2007~2009年,东部地区GDP增速下滑,其他地区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在25个年头里,东部地区有18个年头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有6个年头高于全国平...  相似文献   

9.
文章使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与东、中、西地区2010-2019年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各区域及全国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敛散性.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东、中、西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敛散性变化态势为分散—收敛—分散;中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先趋于分散,后进入持续变化状态;西部地区呈先分散后收敛趋势.另外,对外开放度、绿化覆盖率、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敛散性存在异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首先界定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然后从行政区经济联系、经济增长及经济差异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分析了我国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趋势.结论表明:①我国多数省份仍然处于协调发展度较低的水平,仅有少数沿海发达省份的协调发展度较高.而且,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较高,而经济较不发达的省份其所辖各地市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也较低.②四大区域协调发展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其中,东部的协调发展度平均值保持在0.6左右,中部的协调发展度处于0.3左右,西部的协调发展度为0.2左右,而东北的协调发展度为0.1左右.③从空间格局的演化来看,向上转移的多为沿海省份,只有少数属于西部,而向下转移的多为西部省份,只有少数属于东部;保持不变的省份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自魁奈提出"纯产品"学说以来,经济学家对剩余认识的分歧一直难以弥合,这是由他们对剩余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研究剩余的来源或源泉都是为了给剩余的归属即剩余的占有找到更"合理"的出路,与剩余的真正来源无关.由他们所戴的理论有色眼镜所决定,经济学家把剩余的来源分为劳动说、创新说、不确定性说和监督说.劳动说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创新说注重的是激励,不确定性说强调了企业家的责任,监督说意在减少偷懒.只要我们不怀任何偏见,这些不同的学说就会为解决目前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区差异对居民消费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远  王选选 《生产力研究》2002,(2):103-104,107
本文利用总体多样性分解方法和对应分析方法 ,定量测定与分析了地区差异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程度。为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缩小地区差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和战略管理系统。由于平衡计分卡设计和应用的特殊性,对它存在着若干认识误区,对此进行了剖析。阐明了在设计和应用平衡计分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事项会计信息系统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基于会计循环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本文借助事项会计理论和事件驱动模型构建事项会计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发表于2001—2013年的国外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利用知识网络图可视化展示该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并分析未来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外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内含新兴技术、创新、创业、新兴市场、新兴经济、发展与演化、技术路线7个子网;"创业"子网覆盖的知识点最多,是最重要的研究主题;新兴技术、创新、创业、新兴市场和新兴经济等知识点既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知识网络的信息连通点。分阶段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结构变化幅度较大,发展与演化、制度、知识、公共政策、信息技术与管理、研发、学习等是近期研究的核心知识点,创业、发展与演化、新兴市场可能是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首先论述了技术创意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因素及论证的基本流程;然后在对有效技术创新识别认定标准及方法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效益”为视角,利用决策树法构建有效技术创新识别的认定模型,该模型利用决策树法的逆序归纳进行信息分析,计算出不同行动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值,根据该差值与企业利润期望值的符合程度识别认定有效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保证县域经济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至关重要指导思想。文章构建了一个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安徽省县域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安徽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借鉴吸收国际金融监管及立法经验,发挥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必要在四个方面调整:改革外资银行的监管体系、加强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提高对外资银行运营中的审慎监管以及完善对外资银行的市场退出监管。  相似文献   

19.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企业战略联盟的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问题。通过对战略联盟内部合法性、外部合法性概念、作用的阐述,构建了一个整合框架,进而分析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对企业获取合法性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基于制度理论的战略联盟研究,为国际企业的跨区域扩张,尤其是为新兴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整合提供了新的解释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企业品牌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牌脆弱性是衡量其抵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干扰能力的一种度,它表现为品牌的易逝性和品牌声誉的难以挽回性.影响品牌脆弱性的因素可能来自于品牌自身、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对品牌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自身品牌的脆弱性,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